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得动力电池者得天下|新汽车十年 ⑦

2024-06-14 18:04
帮宁工作室
关注

作者 | 甄 瑶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我们似乎有必要探寻能否从中国那里学到一些东西,毕竟中国几乎是从零开始建起电动汽车产业的。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设计和制造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通常是借鉴其它地方发明的技术和流程,然后对其进行改进。”2024年6月3日,美国《纽约客》周刊网站推出的《汽车战争》一文说。

该文写道:普林斯顿大学从事产业政策和清洁能源技术研究的研究员凯尔·陈(音)指出,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取得令人瞩目进展的3个领域分别是:锂离子电池的开发、铝合金车身的铸造和在设计过程中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

动力电池,特别是锂离子电池,一直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高地,一直是中国新汽车十年的热点,即便到了2024年,它依然是汽车行业最火热的话题之一。

今年5月24日,在“向新十年·上汽集团新能源技术发布会”上,上汽集团发布新一代底座技术,固态锂电池即为核心之一。 

根据规划,上汽全固态锂电池基于聚合物-无机物复合电解质技术路线,将于2026年量产,能量密度将超过400Wh/kg,体积能量密度超过820Wh/L,电池容量超过75Ah。

“今年10月,搭载光年固态电池的智己L6将交付用户,能量密度将超过300Wh/kg,续航里程超过一千公里。”上汽集团内部人士表示。

此前1个月,4月25日,有“宁王”之称的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发布磷酸铁锂电池新品——神行PLUS,技术指标包括: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充电10分钟即可续航600公里,能量密度205Wh/Kg……

再往前,4月12日,在2024广汽科技日活动上,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再度高调向公众展示全固态电池技术,并分享了一些技术细节:“采用第三代海绵硅负极和高面容量固态正极技术。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续航里程超1000公里,首先搭载于昊铂车型,计划2026年上车……” 

新汽车十年,动力电池一方面技术日新月异、不断突破;另一方面,市场以惊人的速度持续扩张。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销量为616.3GWh,同比增长32.4%;装车量387.7GWh,同比增长31.6%;出口127.4GWh,同比增长87.1%。全球装车量TOP10的动力电池企业中,中国企业占6席。中国市场规模连续7年全球领先。

风起于青萍之末。中国动力电池技术快速革新,其背景是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强劲增长。

2014年以来,动力电池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其中一些凭借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势,不仅满足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巨大需求,而且在全球展现了强大的竞争力。

那一年,在全球10大动力电池生产商市场排位表中,前两名被日本的松下和日产旗下的远景动力包揽,第三名是韩国LG新能源,第四名才是中国的比亚迪,而后来的“宁王”——宁德时代尚未进入此榜单。

那一年,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数量由过去的40家逐步攀升到78家。不过,即便如此,2014年国内产能供不应求。 

那一年,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仅3.7GWh,10年后猛增至387.7GWh,足足扩张了104.6倍。

那一年,售价16.98万元的2014款江淮iev3小型纯电动车,综合续航仅有152公里……

作为核心组件,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一度几乎占全车成本的一半。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快速提高,汽车行业从以往的“得发动机者得天下”,逐渐演变为如今的“得动力电池者得天下”。

新汽车十年,中国电池产业迅猛崛起并不断壮大,在全球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行业地位持续巩固和加强。

01

起势

2014年6月,北京一位李先生购入江淮iEV3,成为国内首批“吃电动汽车螃蟹的人”。

当时,电动汽车质保期限为5年或行驶10万公里。“那个时候,电动汽车的技术远未成熟。纯电动工况下,续航里程只能跑130公里,夏天还可以接受,但到冬天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回忆彼时,李先生提到:“在寒冷的天气里,根本不敢开暖风,因为那样会让续航里程最多只有50公里。北京的冬天很冷,你可以想象开那辆纯电车有多难受。”

除了续航,充电也让李先生感到困扰。

那辆iEV3只支持慢充,19kWh的电池组需要8小时才完全充满。而2014年时,公共充电桩尚处于初级建设阶段,不仅难寻,而且每次充电都耗费大量时间,日常使用极为不便。

不过,江淮iEV3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史上的意义重大——它推动了电动汽车的普及与发展。在江淮之外,这款车背后最大的功臣,当属动力电池供应商——国轩高科

2006年,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成立,2007年,其磷酸铁锂材料生产线投入运营。

2010年,国轩高科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首条搭载国轩电池的纯电动公交车线路上线运营。两年后,即2012年,国轩高科与江淮汽车联手,推出3000辆IEV三代纯电动轿车,北京李先生的车即为其中之一。

在国轩高科之前,比亚迪、欣旺达、亿纬锂能等公司相继成立。在他们之后,又有多家知名企业开始在动力电池行业崭露头角。其中,中创新航(原名中航锂电)于2007年成生,孚能科技在2009年应运而生,2011年宁德时代成立…… 

除了锂离子电池,动力电池还包括镍氢电池、燃料电池、铅酸电池和钠硫蓄电池,早期以铅酸电池为主。纵观全球,国际动力电池企业大都从20世纪初开始,加速对各类动力电池研发和积累。

其实,电动汽车几乎和内燃机汽车同时问世,只是过去受制于动力电池容量低、续航短、充电时间长和成本高等,未能受到重视。

上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全球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电动汽车重新受到人们关注。

到80年代初期,日本、美国和欧洲车企纷纷投身各种动力电池研发,推动技术不断进步。1990年底,日本有1000辆带牌行驶于公路上的电动汽车,第二年又增加了一批。

由于日本排放法规日趋严格,电动汽车使用量将急速增加,刺激了汽车厂家和动力电池行业。在1991年东京车展上,许多公司展示了研制的电动汽车,像东京电力公司IZA电动汽车能续航548公里,可与燃油车媲美;日产公司FEV电动汽车续航为256公里,但电池可快速充电。

然而,要想电动汽车实用、走入寻常百姓家,就必须研发能量密度和性能均优于铅酸电池的新型电池,价格也必须降下来。1997年,日本松下公司推出世界上首款锂离子电池。这一创新性技术问世,为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

行业真正快速发展,是在2000年之后。随着全球各国政府日益重视环保,以及电动汽车逐渐普及,动力电池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08年,特斯拉电动汽车横空出世,其先进的电池技术,对整个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动力电池产业加速创新与进步。

不过,在初级发展阶段,由于投资门槛高、研发难度大以及技术壁垒深厚,动力电池行业的供应商相对较少,研发与产能相对集中。当时,国内的动力电池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尚未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随着全球各国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新能源汽车行业迅猛发展。此期间,索尼、松下、三星、韩国LG新能源等国际电池生产巨头的技术研发也日趋成熟。这些企业在霸占全球电子领域市场份额的同时,逐渐将技术优势扩展到新能源汽车领域,进一步推动动力电池行业发展。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为了实现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交通“零排放”目标,有关部门投入500多辆新能源汽车作示范运行,包括400多辆纯电动场地车及55辆纯电动客车等。

那55辆大巴为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孙逢春教授领衔团队研制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客车。这是动力电池在国内汽车上首次亮相,采用的技术路线起源于日本,在后续发展中,逐渐演进为更高能量密度的三元锂电池,为动力电池行业技术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崛起为全球领导者,不仅让当初发明锂离子电池的石油行业感到遗憾,也让美国人和日本人唏嘘不已——前者将该技术推向商业化,后者是第一个推广这项技术的人。

02

蓄势

2018年7月,德国柏林。一个多云的夏日清晨,时任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微笑着,并排站在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旁边。在拍照间隙,两位领导人寒暄了几句。

在他们前面,两位身着深色西装的男士面对一张桌子正襟危坐,手握钢笔,打开相同的皮革装订文件夹。

伴随中德领导人的祝福,两位男士——当时已是全球最大电池公司的宁德时代的董事长、总经理曾毓群,与德国图林根州(Thuringia)经济部长沃尔夫冈·蒂芬塞(Wolfgang Tiefensee)签署了一项协议。

协议约定,宁德时代在德国创建第一家大型电动汽车电池工厂。

宁德时代之所以成功破局欧洲汽车大本营,其深层次原因可追溯至2011年。

当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风头正劲,动力电池行业随之起舞。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曾毓群创立宁德时代(CATL)。

在上一家公司任职期间,曾毓群因长期为苹果生产电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为宁德时代打下良好的基础。德国宝马集团看中了这一点,主动寻求与宁德时代合作,希望后者能为宝马旗下“之诺”品牌的“之诺1E”车型设计一款动力电池。

尽管当时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方面尚无太多实战经验,但面对宝马的邀请,他们接受了挑战。曾毓群领衔的研发团队仅用两年,就达到宝马集团700多页德文版有关动力电池生产的严苛标准。

2012年,通过与宝马紧密合作,宁德时代打通了动力电池研发、设计、开发、认证、测试的全流程,为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4年3月,宁德时代迈出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在德国创建首家海外全资子公司——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GmbH(简称CATG)。

CATG的公司前台布置简洁,办公室环境简约。这从侧面反映当时的宁德时代还是一家鲜为人知的小型企业。那一年,其动力电池出货量仅0.273GWh,与今日之成就相差甚远。

后来,宁德时代一度计划扩建图林根州这家海外电池工厂,但在2023年12月放弃了扩建计划,理由是需求下降。不过,这家动力电池制造商转而在匈牙利建设其欧洲第二家工厂。

新能源汽车出海,电池先行。

2014年被动力电池业界誉为“出海之年”。当年,宁德时代在德国创建CATG时,国轩高科也积极行动,在美国硅谷设立研究院;亿纬锂能也在这一年进行重要的战略布局,成功收购麦克韦尔50.1%的股权,进一步扩大行业影响力。

新汽车十年,伴随着国内整车企业加大力度出海,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也加快在海外建设产能的步伐。比如,2020年11月,蜂巢能源宣布选址德国萨尔州建设第一工厂。2022年3月,亿纬锂能宣布在匈牙利投资建厂;6月,国轩高科在德国哥廷根的基地揭牌;9月,蜂巢能源宣布将在德国勃兰登堡州建设第二工厂…… 在国内,2014年,在国家多个政策叠加扶持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突然爆发,此后10年总体上一路飙升,速度令人震惊。与之密切相关的动力电池产业,也跨入高速发展期。

彼时,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初步形成规模,吸引了芬兰和韩国的动力电池项目在国内落地生根,这标志着我国在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许多动力电池企业都是由消费电子产业转型而来,整个动力电池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和市场都有待进一步成长。

比如,在2014年之前,电芯和动力电池行业不仅存在着较高的技术壁垒,而且还需要巨额资金投入。

欣旺达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场脉动。2014年,看到市场条件成熟,欣旺达果断决定,向产业链上游的消费电芯领域进军,意图通过提升电芯自给率,拓宽利润空间。公司首先收购东莞锂威,紧接着成立专门的电动汽车电池业务公司,开始涉足电动汽车电池领域,稳扎稳打地推进战略布局。

据统计,从2014至2016年,短短两年内,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从40余家迅猛增长到200余家。

然而,新汽车十年之初,既是动力电池产业群雄逐鹿的起点,也是该行业加速博弈与淘汰的开始。

在激烈竞争中,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欣旺达、蜂巢能源、国轩高科等,都在这个时期以独特的方式努力突围,前者还成为全球行业领军者。

至于那些未能经受住市场考验的动力电池企业,则黯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比如,2014年,有30多家锂离子电池企业,包括海霸、今明阳等当时知名的公司,没能撑住而破产倒闭。第二年,又有40余家企业步入后尘,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

新汽车十年,动力电池行业大浪淘沙,如今格局日趋明朗。宁德时代稳居榜首,独占全球半壁江山。在第二梯队中,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以及蜂巢能源等企业,都在加速发展,力图缩小与领头羊的差距。

参考资料:① 《气候资本》一书,作者为彭博社驻伦敦记者。② 《八年过后,首批电动汽车车主的内心独白》,中国汽车报,2022年8月。③ 《动力电池:激荡二十年》,电池中国网,2018年7月。④ 《论动力电池发展:欧洲“崛起”前与后》,全国能源信息平台,2020年1月。

       原文标题 : 得动力电池者得天下|新汽车十年 ⑦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储能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