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首个地方性固态电池专项规划即将落地,有何亮点?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能源存储技术的核心,正成为我国各省市竞逐的战略制高点。

2025年3月,珠海市发布《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征求意见稿)》,首次以系统性政策框架锚定固态电池全产业链发展路径。

这不仅是中国首个地方性固态电池专项规划,更折射出地方政府在新能源赛道中从“被动承接”向“主动引领”的转型逻辑。

技术攻坚: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

珠海方案将2027年设定为“关键技术攻坚期”,其核心在于打通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的堵点。根据规划,该阶段将围绕固态电解质材料改性、界面稳定性优化、高密度电芯工艺三大领域展开攻关。

其中,氧化物/硫化物电解质路线被明确为材料突破的主攻方向,而富锂锰基正极、硅碳负极等关键原材料的研发则被置于优先地位。

这一技术布局与全球固态电池技术路线高度契合,例如日本丰田的硫化物电解质体系与QuantumScape的氧化物路线之争,珠海选择“双线并行”策略,既降低单一技术路径风险,又为未来技术迭代预留空间。

技术转化机制的设计尤为关键。方案提出建立“材料器件系统”全链条创新体系,计划通过5家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搭建产学研桥梁。这种“定向孵化”模式不同于传统科研机构自由探索,而是以产业化需求倒逼研发方向。

例如,针对固态电池界面电阻高的痛点,珠海将支持企业联合高校攻关固固界面导电机理,这种“企业出题、院所解题”的协同机制,可有效缩短研发周期。

数据显示,当前全球固态电池专利转化率不足15%,珠海若能在2027年前实现核心材料量产工艺验证,将显著提升技术商业化效率。

产业协同:制造端与设备端的双向赋能

珠海方案的产业布局呈现出“哑铃型”特征:一端聚焦固态电池制造,另一端发力上游设备与材料,形成闭环生态。

在制造环节,方案采取“半固态先行、全固态储备”的务实策略。计划在2027年前实现能量密度350Wh/kg的半固态电池量产,这一指标较当前主流液态锂电池(约250-300Wh/kg)提升40%,同时规避全固态电池的工艺成熟度风险。而400Wh/kg全固态电池的研发目标,则对标美国Solid Power等头部企业的技术路线图,显示珠海在远期技术卡位上的野心。

设备端的突破更具战略价值。方案提出开发干法电极高效混料机、辊压热复合双轧一体机等专用设备,直指固态电池生产痛点。与传统湿法工艺相比,干法电极技术可降低能耗30%以上,且更适配固态电解质加工特性。

珠海若能在设备国产化上取得突破,不仅可摆脱对日本平野、韩国PNT等企业的依赖,更可能重塑全球电池设备供应链格局。

生态构建:从政策驱动到市场自组织的范式转型

珠海方案的创新性在于,其超越了传统产业政策的“补贴产能”逻辑,转向生态型治理模式。在空间布局上,依托高新区专业园区和“5.0产业新空间”,打造“先导区集聚区辐射区”三级载体。这种梯度发展结构既避免重复建设,又通过基础设施共享降低企业入驻成本。

例如,固态电解质膜制备所需的无尘车间、材料检测平台等重资产投入,可由园区统一建设,使中小型企业研发成本下降60%以上。

金融与人才要素的配置更显系统思维。方案提出设立专项扶持基金,覆盖从种子轮到PreIPO的全生命周期。相较于单一财政补贴,基金化运作可引入市场化决策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在人才维度,珠海计划构建“基础研究工程应用技能工匠”三级人才体系,特别是针对固态电池特有的界面工程、原位表征等交叉学科领域,建立定制化培养通道。这种“人才技术资本”的螺旋上升模式,有望破解新能源领域普遍存在的“有产无芯”困局。

结语

珠海固态电池行动方案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勾勒出清晰的技术产业化路径,更在于重新定义了地方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角色——从政策供给者转向生态构建者。

通过“核心技术创新+高端设备突破+应用场景倒逼”的三位一体策略,珠海正在尝试打破“引进落后再引进”的产业怪圈。若这一模式成功,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新能源产业升级提供可复制的范式。

在碳中和的全球竞赛中,珠海或许正在书写一个小城驱动大变革的新叙事。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