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五部门亮剑!全国储能电站将遭遇最严监管措施

2025-05-08 10:38
储能严究院
关注

“五龙治水”、重拳出击,

行业洗牌将加速完成!

©图源|盐图库

 文|王璟 编辑|杨倩

来源|储能严究院

5月7日消息,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消防救援局办公室已于近日(4月11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如此高规格的“五龙治水”,在行业内尚属首次。

众所周知,安全是储能的生命线。早在2021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就对储能的安全管理提出了要求。

此前,各地政府也相继因地制宜出台了地方性政策与标准,如北京市《DB11/T 1893—2021 电力储能系统建设运行规范》、浙江省《工业储能规范技术规范》、广东省《电力储能电站消防安全技术规范》等。

相较之下,本次《通知》是首份国家级聚焦电化学储能领域的顶层文件,旨在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全链条管理,防范重特大事故,促进电化学储能高质量发展,体现了国家对储能安全的高度重视和进一步加强监管的决心。

具体而言,这份政策聚焦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的六大核心领域展开:提升电池系统本质安全、项目安全条件论证评价、完善标准规范、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加强部门联动和信息共享、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全面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

其中,提升电池系统本质安全水平被放在了首位,从生产源头把控电池系统安全质量,分别由两大部门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推进电化学储能电池技术进步,规范电池系统设计和生产制造;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则督促规范电池产品生产销售与加强信用监管。

此外,该文件明确了企业主体与监管主体责任。明确要求按照“三管三必须”“谁主管谁牵头、谁为主谁牵头、谁靠近谁牵头”的原则,强化安全监管,所有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须依法依规实施备案,项目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

事实上,在储能行业高速扩张的背后,储能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并且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至2023年,全球至少发生数百起储能电站火灾事故。2024年,国内储能安全事故更是超过100起,主因均为电芯热失控导致的起火。其他因素则包括电芯设计缺陷、安装和运维管理不足等。

2019年,韩国因多次储能火灾事故叫停了全国电池储能系统使用,并成立事故调查委员会;2024年,德国南部家庭光伏储能系统因技术缺陷引发爆炸;2025年2月,美国加州Moss Landing储能电站二次起火,导致70%设施损毁。上述此起彼伏的事故屡屡为全球储能行业敲响了警钟。

尽管海外储能事故频发,但各国并未因此取消对储能的支持,反而通过政策调整和技术改进来应对挑战。随着储能技术的成熟和安全标准的完善,储能产业仍有望在全球范围内继续蓬勃发展。

反观国内,此前,我国储能安全标准多为推荐性标准,企业执行力度参差不齐,导致市场上的储能产品和项目安全水平鱼龙混杂,安全隐患众多。

他律缺失进一步加剧了自律的失守。在全行业价格战泛滥的情形之下,泥沙俱下,参数虚标、偷工减料、粗暴拼装等“李鬼”式操作更是渗透至储能产业链各个环节。

CNESA数据显示,2024年部分2h磷酸铁锂储能系统项目已出现“成本倒挂”,2025年低价竞争仍在变本加厉。

业内人士透露,电芯以次充好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如湖南某储能项目由于使用库存电芯,还未并网容量就已衰减至96%,极大增加了储能系统的火灾概率。

此前,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及多家行业龙头企业曾通过闭门研讨会的形式,呼吁抵制储能行业的“内卷”式竞争以及低于成本价的非理性中标现象。

会议提出,应通过制定行业自律公约、提升准入门槛、规范技术标准、健全标准体系以及强化安全防护措施等手段,遏制恶性价格竞争,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然而,在行业自律机制尚不健全的背景下,来自政策层面的强力约束与监管引导,仍不失为一道行之有效的“紧箍咒”,有望为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注入强心针,使得趁乱捞一票的“李鬼”们无处容身,进一步加速行业洗牌出清速度,最终反而会成为敬畏底线、尊重技术的强者的试金石。

       原文标题 : 五部门亮剑!全国储能电站将遭遇最严监管措施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