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八部门新政后,工商业储能的“生存法则”变了!

2025-04-27 13:39
光储新视界
关注

2025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取消工商业领域「强制配储」政策,标志着储能行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转折。这一变革为企业释放了两大信号:储能不再是并网的硬性成本负担,而是可以主动创造价值的战略工具。本文将从政策核心变化、收益模型重构、技术选型要点及实战建议四个维度,为工商业用户解析如何把握新机遇。

一、政策核心调整:从「政策捆绑」到「价值自主」1. 告别「强制配储」时代

此前,工商业光伏项目常被要求按比例配套储能设施(如10%容量配储),导致企业面临「装机必配储」的被动局面。以5MW光伏电站为例,配套1MWh储能系统需增加200-300万元投资,而实际年利用小时数不足500小时,投资回收期长达15年以上,经济性严重受限。

2. 新政释放三大红利

 市场化选择自由:企业可根据用电特性、电价机制及收益测算,自主决定是否配置储能,避免「为配而配」的资源浪费;

 收益渠道多元化:政策鼓励通过「峰谷电价差套利、需量电费优化、虚拟电厂响应、碳资产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实现收益,技术先进、运营高效的项目IRR(内部收益率)可提升至12%-15%;

 技术标准升级:建立储能系统安全与性能认证体系,支持循环寿命10000次以上、能量效率95%以上的先进产品优先进入市场,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竞争」。

二、重构收益模型:四大核心盈利路径解析1. 峰谷电价差套利:最基础的「电力低买高卖」

以浙江某工业园区为例,配置500kWh储能系统:

谷时段(23:00-7:00):以0.42元/度电价充电,存储低价电能;

峰时段(10:00-15:00):以1.53元/度电价放电,满足企业高峰用电需求。通过每日两充两放,年可实现电量调节18万度,直接节省电费超19万元(按电价差1.11元/度计算)。2. 需量电费优化:破解工业用电「隐形成本」

工业用户每月需按最大用电功率缴纳「需量电费」,若峰值功率超过合同约定,每千瓦需额外支付30-50元。储能系统可在用电高峰时释放电能,将功率波动控制在约定范围内:

某机械加工厂原峰值功率1200kW,配置储能后降至950kW,每月减少需量电费3.75万元,年节省45万元;相当于为企业用电成本「精准削峰」,收益按比例分成或全额留存。3. 虚拟电厂响应:参与电网调节的「额外收益」

当电网出现负荷缺口时,储能系统可通过虚拟电厂平台接受调度指令,临时释放电能并获得补贴:

重庆某虚拟电厂聚合200+工商业储能项目,单次调峰响应时长2小时,可获补贴2-5万元/兆瓦;年参与10次以上响应,单项目可新增收益10-30万元,相当于「盘活存量资产的闲置价值」。4. 政策红利与碳资产:双重加持提升回报

地方补贴:江苏、广东等地对储能项目提供20%-30%建设补贴(如200万元项目可获60万元补贴);

碳交易潜力:欧盟碳关税(CBAM)即将实施,企业通过光伏+储能组合减少的碳排放,可通过国内碳市场(约100元/吨)或国际碳汇交易实现收益,年减排千吨级项目可新增收益10-20万元。三、实战关键:三步骤做好项目规划1. 算清「电价差」这笔核心账

打开各省电网公司官网查询「峰谷时段划分及电价标准」,重点关注:

峰谷差价:广东(1.33元/度)、浙江(1.08元/度)、江苏(0.92元/度)等省份具备显著套利空间,4-5年可回收成本;

负荷特性:数据中心、制造工厂等连续生产型企业,用电峰谷差异明显,储能利用率可达80%以上;

政策叠加:优先选择纳入「整县光伏推进」「新型储能示范项目」的区域,获取额外补贴。2. 选对技术:寿命与效率决定长期收益技术类型循环寿命能量效率适用场景典型产品锂离子电池5000-15000次95%+工商业短期调峰宁德时代长循环电芯全钒液流电池20000+次85%+高安全性、长寿命场景大连融科全钒液流系统铅炭电池6000+次80%+备用电源及低倍率场景双登集团铅炭储能系统

建议:优先选择通过UL9540A安全认证的产品,循环寿命10000次以上机型可提升全周期收益40%以上。

3. 引入智能运营:让数据驱动收益最大化

AI负荷预测:通过历史用电数据训练模型,精准预测未来24小时负荷曲线,充放电策略优化可提升收益15%-20%;

虚拟电厂接入:选择具备电网调度接口的储能系统,实时响应市场需求,避免「有设备无收益」的运营盲区;

远程运维平台:实时监控电池状态、故障预警及性能优化,降低人工维护成本30%以上。四、把握黄金窗口期:现在是入场好时机吗?

当前行业呈现三大利好:

政策东风强劲:国家明确2027年前新型储能装机目标100GW,配套电价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

技术成熟降价:长循环电池成本较2020年下降40%,智能管理系统普及率提升至60%;

市场需求爆发:工商业光伏装机量年增速超30%,储能配套率从强制阶段的20%提升至市场化阶段的40%-50%。

行动建议

第一步:联系当地供电公司获取近12个月用电负荷曲线及峰谷电价数据;第二步:邀请3家以上具备「光储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的供应商,出具收益测算方案;第三步:重点考察供应商的「电池安全认证、智能系统案例、运维服务网络」,避免低价陷阱。结语

八部门新政撕开了工商业储能市场化的口子,从「政策捆绑」到「价值竞争」的转变,本质是要求企业从「成本思维」转向「资产运营思维」。无论是制造业工厂、物流园区还是商业综合体,关键是结合自身用电特性,算清经济账、选对技术方案、用好政策工具。这一轮变革中,储能不再是「不得不花的冤枉钱」,而是能实实在在创造收益的「电力资产」。

       原文标题 : 八部门新政后,工商业储能的“生存法则”变了!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