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利润暴跌71%、遭西方抵制,特斯拉储能暴涨154%救场

2025年,马斯克可能正在经历他职业生涯中最艰难的一年。

当特斯拉交出史上最差季度财报——净利润暴跌71%、汽车销量崩盘、西方市场集体抵制时,人们终于意识到,这家曾经颠覆汽车行业的巨头,正深陷前所未有的危机。

但在一片唱衰声中,马斯克押注的储能业务得到了回报。这场豪赌能否扭转乾坤?特斯拉又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博弈?

汽车跌落神坛

“这可能是特斯拉历史上最糟糕的季度。”财报发布后,华尔街分析师难掩失望。

数据显示,2025年Q1特斯拉交付量仅为33.67万辆,同比暴跌13%;汽车毛利率从16.4%骤降至12.5%,创下历史新低;而净利润仅剩4.09亿美元,同比断崖式下跌71%。这意味着,特斯拉每卖一辆车,赚的钱甚至不如某些国产电动车品牌。

“马斯克的疯狂正在杀死特斯拉!”一位美国消费者在社交平台X上愤怒留言。 泄愤背后是残酷现实:特斯拉在欧美大本营遭遇全面溃败。美国本土销量下降13%,而西欧多国销量腰斩。

导火索直指马斯克近年来的争议行为——从力挺狗狗币导致散户血亏,到公开嘲讽环保政策,再到卷入政治站队。有欧洲经销商在社交平台上公开表示:“许多客户直言,他们不想为‘马斯克产品’买单。”

更致命的是产品力的衰退。曾被寄予厚望的Cybertruck,因“能防弹却怕下雨”“门缝塞纸”等品控问题沦为笑柄。仅2024年,该车型就因电池起火、车门故障等问题召回6次。与此同时,Model 3/Y系列经历多年未换代,而中国新能源品牌不断迭代的竞品夹击下,彻底失去技术光环。

储能业务救场

当汽车业务“崩盘”时,特斯拉的储能板块却逆势暴涨154%,成为财报唯一亮点。

这离不开特斯拉的“中国王牌”——上海储能超级工厂。从2025年2月11日投产,到3月21日首批Megapack出口澳大利亚,特斯拉仅用40天就复刻了“上海汽车工厂神话”。这座全球最高效的储能工厂,年产能高达40GWh,相当于为50万户家庭储存一年用电量。

“没有中国磷酸铁锂电池,特斯拉储能业务很难存活下来。”行业分析师一针见血。

目前,特斯拉储能系统核心部件完全依赖中国供应链:主流的LFP电芯无论是技术还是产能,中国供应商可以说是“遥遥领先”。

就在特斯拉欲借储能翻身时,却遭美国关税政策当头棒喝。

由于Megapack核心部件产自中国,因此到美国的储能项目面临关税成本激增。更讽刺的是,这轮关税的导火索正是源于马斯克此前“无脑”支持的特朗普。

在美国“关税讹诈”的背景下,这种与中国供应链深度绑定让马斯克在财报会上无奈承认:“美国以外业务暂不影响,本土会找供应商,但是会要很久时间。”

据了解,为摆脱对亚洲供应链的依赖,马斯克启动了“锂矿-电池-整车”全美本土化计划。

得克萨斯州科珀斯克里斯蒂锂精炼厂被视为关键一环,计划年产10万吨锂盐,足够供应100万辆电动车。

然而这座号称“18个月建成”的工厂,正遭遇美国制造业的残酷现实:缺乏熟练工人、环保审批拖延、设备调试故障频发。

相比之下,即使按美国对华关税飙升至125%后的数据计算,扣除运输、集成等成本,中国产业链仍存在微博的利润空间。宁德时代出口美国的储能电芯到岸成本骤增至0.9元/Wh(出厂价0.4元+关税0.5元),而特斯拉在美国市场储能系统终端售价仍可达3元/Wh。

这也很好印证了,中国磷酸铁锂电池无论是技术还是产能都是傲视全球的存在。

结语

站在2025年的十字路口,特斯拉的困境折射出全球产业重构的残酷真相。没有哪个企业能靠个人英雄主义永续辉煌,更没有哪个国家能闭门造车赢得未来。强如马斯克也不得不构建中国供应链,而美国制造业空心化暴露无遗,也反映了这场危机背后大国博弈的微观缩影。

或许正如《华尔街日报》所言:“特斯拉的故事,本质上是全球化与技术革命碰撞的寓言。”而此刻深陷泥潭的马斯克,究竟是即将陨落的商业偶像,还是酝酿更大变革的孤胆枭雄?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