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巨头被“ST”的警示:狂飙的新能源何时系上安全带?
近日,一则公告在资本市场的深水区引爆惊雷——储能产业龙头企业长园集团因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长园”。
这家坐拥锂电隔膜、正极材料、储能系统三大核心业务,年营收超50亿元的产业巨头,在新能源产业高歌猛进的背景下或将跌落神坛。
事件背后,不仅是一个企业的经营危机,更是整个新能源产业链在资本狂欢中暴露的深层隐患。
财务黑洞
长园集团曾是新能源赛道的“优等生”。
其控股的中材锂膜年产10亿平方米基膜,稳居全球隔膜产能前三;参股的金锂科技磷酸铁锂产能覆盖全国头部电池厂商;全资子公司长园深瑞的储能系统装机量位列国内前三,技术参数比肩特斯拉Megapack。
然而,光鲜的产业版图之下,财务数据的异常波动早已埋下伏笔。
审计机构揭开了“资金黑洞”。董事长通过关联企业运泰利控股挪用资金2.94亿元,相当于公司2023年净利润的3倍;7家虚构交易的供应商编织出15亿元的资金闭环,暴露出审批流程的全面失守。
更致命的是,这些违规操作持续两年未被发现,印证了内控体系形同虚设。当行业将目光聚焦于技术突破时,长园集团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再领先的技术壁垒,也架不住内部治理的溃堤。
这种“技术强、财务弱”的矛盾在二线锂电企业中并非孤例。对比行业数据可见,长园集团68%的资产负债率高出行业均值10个百分点,0.8的利息保障倍数仅为宁德时代的1/6。
在疯狂扩张的产能竞赛中,类似企业往往陷入“借新还旧”的恶性循环——2023年国内锂电行业债券发行规模突破2000亿元,但其中35%的企业自由现金流为负。当资本市场的输血速度跟不上产能扩张的失血节奏,财务危机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失控与失序
长园集团的危机本质上是新能源产业狂飙突进的缩影。据工信部数据,2023年中国锂电产业投资总额达1.2万亿元,但产能利用率已从2021年的85%骤降至58%。
在这场“军备竞赛”中,企业为抢夺市场份额不惜代价:某中部省份的磷酸铁锂项目审批周期从常规的18个月压缩至6个月,环评流程被简化为“先建后补”;东部某储能基地甚至出现“设备进场时土地证尚未办妥”的荒诞场景。
这种野蛮生长正在扭曲产业生态。在隔膜领域,头部企业为维持定价权,将设备折旧年限从行业通行的8年延长至12年,变相压低成本;正极材料厂商则普遍采用“零首付、长账期”的销售策略,导致全行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0年的92天大幅攀升。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企业为满足资本市场的增长预期,通过关联交易虚构营收。
监管层并非没有警觉。2023年证监会针对新能源行业的专项检查中,多家企业因财务造假被立案调查,但行业惯性仍难遏制。而当企业命运系于一人之身,所谓的董事会制衡、独立董事监督都成了摆设。
破局之路
长园集团的警示录恰似一针清醒剂,迫使行业重新审视发展逻辑。长园集团的“ST”印记,终将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醒目注脚。它提醒着我们:当产业站在时代风口时,比扩张速度更重要的是经营质量,比技术参数更根本的是商业伦理。
那些能穿越周期的企业,永远遵循着最朴素的法则——用技术创新建立壁垒,用财务自律抵御风险,用治理透明赢得信任。对于整个产业而言,这场危机或许正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痛。毕竟,系紧安全带的赛车手,才能更从容地征服弯道。
最新活动更多
-
5月16日立即参评 >> 【评选启动】维科杯·OFweek(第四届)2025汽车行业年度评选
-
5月21日预约直播>> 【线上直播】全链智联,全域质控:电力与能源行业的质量升级之路
-
即日-6.20立即申报>> 维科杯·OFweek 第十一届太阳能光伏行业年度评选
-
企业参编征集立即参编>> 零碳智造·工商业光储发展蓝皮书
-
限时申报立即申报>> 0Fweek 2025工商业光伏/储能行业榜单
-
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前沿洞察·2025中国新型储能应用蓝皮书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