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能源转型四大金刚:光伏领跑、储能破局、氢能蓄势

2025-05-28 14:07
说产业
关注

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中,主要集中在光伏、风电、储能氢能四大领域。

从当前格局看,光伏凭借规模化优势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产能过剩的“暗礁”也最为突出。储能与氢能虽尚处成长期,却因技术创新和政策加持成为未来最明确的突围方向。

截至2025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已突破2500GW,占可再生能源总量的40%以上。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市场,贡献了超40%的新增装机量,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则以年均30%的增速追赶。高效电池技术如TOPCon、HJT的普及让组件转换效率突破26%,叠加颗粒硅技术推动成本持续下探,光伏度电成本已逼近0.1元/度,成为最具经济性的能源选择。

然而繁荣背后暗藏危机。中国光伏组件产能已达全球需求的197%,产能利用率仅44%。2025年一季度组件价格同比暴跌46%,全行业超半数企业现金流为负。这种“冰火两重天”源于2010年代激进扩张的惯性——地方政府推动的千亿级光伏产业园建设,叠加欧美市场贸易壁垒升级,导致供需严重错配。高盛预测,未来两年将有1/3的落后产能被淘汰,行业洗牌已进入深水区。

风电以更稳健的步伐扩张,2027年全球装机预计达1500GW,其中海上风电占比将突破25%。15-20MW级海上风机、漂浮式风电技术的成熟,推动欧洲、中国沿海的深远海项目密集落地。例如山东半岛4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离岸距离达130公里,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破解了远距离输送难题。但风电的集中度显著高于光伏,前十大企业占据99%市场份额,技术壁垒护城河更深,新玩家难以切入。

储能正经历“野蛮生长”与技术迭代的双重压力。2025年全球储能装机预计突破1500GWh,中国大储、欧洲户储、美国虚拟电厂构成三大主力市场。锂离子电池虽仍占据80%份额,但钠离子电池量产成本已降至0.58元/Wh,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则在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场景崭露头角。激烈竞争导致行业利润率持续走低,华润电力3GWh集采价压至0.439元/Wh,二三线厂商生存空间急剧收缩。头部企业则通过生态构建突围:宁德时代打造“电芯+系统+全球化”全链条,阳光电源以逆变器叠加数据服务建立壁垒。

目前,氢能正处于爆发前夜。2025年全球绿氢产能突破500万吨,沙特、中国内蒙古等风光资源富集区建成百万吨级制氢基地。碱性电解槽效率突破75%,可再生能源电价低于0.15元/度时,绿氢成本可逼近15元/kg临界点。应用端呈现分化:重卡、船舶等交通领域率先落地,国家能源集团等央企主导的“风光制氢-合成氨-化工”一体化项目成为工业脱碳突破口。但产业链短板同样明显——液氢储运成本居高不下,加氢站数量不足2014年充电桩的1/10,标准缺失制约跨国贸易。

四大领域的协同正在催生新业态。中国节能风电与阳光电源合作的“风+储+氢”项目,将风机电能直供电解槽制氢,再通过储氢罐调节电网波动,这种多能互补模式使弃风率从15%降至5%以下。虚拟电厂则聚合分布式光伏、户用储能、电动汽车构成“细胞级”电网,2025年这类平台已覆盖中国15个省份,辅助服务收益增长65%。

能源革命的下一程,既是技术深水区的掘金战,更是商业模式的耐力赛。

       原文标题 : 能源转型四大金刚:光伏领跑、储能破局、氢能蓄势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