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专访新能安刘亚辉:用“长跑思维”重塑工商储资产价值逻辑

储能产业正经历从“政策驱动”向“价值驱动”的深刻变革。

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不得强制配储。此前饱受争议的配储市场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真正需求的优质储能设备市场。

在历经低价内卷的激烈竞争后,政策的变化将促使市场开启“反向淘汰”机制——筛除掉只关注初始静态投资的玩家,给市场上真正关注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综合价值的玩家提供“跑出来”的机遇。

新能安,正是具备全生命周期产品服务和技术迭代能力的这样一家企业。

新能安凭借强大的研发团队对锂电池深层机理的探索,其电芯产品在循环寿命、能量密度、高倍放电、充电速度、轻薄多样等多维度行业领先,这让公司在成立短短三年内,在无人机、电动工具、两轮电动车、家用储能等诸多高价值电池解决方案领域做到了全球领先。

image.png

而在工商业场景发力,也让新能安的储能“出圈”了。据我们调研了解,不论是友商、还是投资方等,问得最多也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是——工商业储能,新能安到底会怎么做?

为解开这个谜题,近日,维科网储能邀请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能安”)市场总监刘亚辉接受专访,围绕储能行业政策调整、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揭示了新能安对储能市场的核心看法。

01.

强制配储退场

行业回归价值本源的必然

近年来,我国“强制配储”政策被视为推动新能源消纳的关键手段,但其实际效果引发争议。对此,刘亚辉直言:“储能行业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是必由之路,强制配储是行业阶段性的产物,其退出是必然趋势。”

他指出,早期政策通过强制配储解决光伏并网波动性问题,但实践中暴露两大矛盾:一是投资回报失衡,由于储能调度机制缺失、电价政策不明确,多数配储项目沦为“零收益资产”,业主为降本倾向于选择低价低质设备,导致储能利用率低下甚至闲置;二是资产浪费加剧,大量储能设施因使用频次不足成为“沉睡资产”,反噬光伏电站整体收益。

“未来,储能必须从‘政策工具’转向‘价值资产’。”刘亚辉强调,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化,储能需深度参与调峰调频、峰谷套利、容量租赁等多元场景,通过市场化电价机制实现经济性闭环,“储能系统只有回归为电网、投资方、业主创造真实价值的角色,行业才能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

市场化电价机制变革下,“2025年将成为工商业储能分水岭”,已成为行业的共识。刘亚辉认为,这个赛道将迎来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双维重构”。

技术方面,长寿命电芯改写资产逻辑。当前工商储能电芯普遍循环寿命约8000次,若按“两充两放”场景估算,系统需在第8-9年更换,大幅拉低全生命周期收益。

据透露,新能安即将推出的15000次循环高温电芯,可将使用寿命延长至15年以上,无需中途更换。

image.png

“这不仅重构财务模型,更推动行业从‘设备销售’向‘长周期资产运营’跃升。”刘亚辉透露,公司将联合保险公司推出业内首个“容量逐年衰减险”的增值服务,通过保险机制为资产收益保驾护航。

在商业模式上,“单纯依赖峰谷价差的时代将在1-2年内终结。”刘亚辉指出,行业应从价差套利到多元收益。随着分时电价波动收窄,工商储能需探索需量管理、需求响应、虚拟电厂、电力交易等新盈利路径。而储能系统需要满足多元化收益能力,就需要在软硬件和系统运营等方面做出改变。

为此,新能安未雨绸缪,在智能微电网或者虚拟电厂运营方面已与一些优秀的运营商达成战略合作。

“几乎所有储能企业都在讲全生命周期,我认为谈论全生命周期,需要具备三方面的能力,拿储能系统15年设计寿命来看,第一,企业需要具备至少15年的生存能力吧,现在回头看三年前的电站,已经有一部分变成僵尸资产了。第二,储能设备需要有15年的品质保障,否则后期的频繁的停机与运维会拖垮项目。第三,解决方案提供商还需要具备持续的软硬件迭代能力,以持续为电站赋能来保障运营能力。”刘亚辉指出,“从软件、硬件和整个系统的运营角度来看,硬件是基础,它长期稳定地默默付出;软件主要用于支撑商业模式和盈利逻辑的变化,如电力交易的算法优化,为电站持续赋能。通过软硬件协同升级,并与外部电力系统运营商深度合作,储能系统将具备动态响应电网需求、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能力。未来的储能设备必须既是‘稳定供能体’,又是‘智能交易节点’。”

02.

安全与品质

拒绝“价格内卷”的底线思维

面对行业愈演愈烈的低价竞争,刘亚辉态度鲜明:“牺牲安全与可靠性换取成本优势,是短视且危险的策略。”

他算了一笔“风险账”——储能系统的全生命周期运行过程,也是风险逐年累加的过程。一味的降低初始静态投资节省的成本,大概率会被后续高昂的运维费用、事故赔付甚至品牌损失完全抵消。

新能安将安全视为“生命线”,通过电芯一致性控制、热管理冗余设计、消防系统联动优化等技术,确保系统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稳定运行。“我认为行业应该卷的不是价格,而更应该在如何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上深度内卷,这样行业才能焕发活力,健康发展。”刘亚辉表示。

那么如何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刘亚辉认为,可以从标准化评估体系、收益模式创新、生态协同赋能等三方面,构建可持续的储能生态,陪伴客户长跑。

储能资产的长周期价值评估长期面临标准缺失的痛点。新能安提出的“标准化评估体系”聚焦安全性、循环寿命、系统效率三大核心维度,旨在建立全行业通用的优质资产标尺。

标准化评估体系的建立,在降低交易摩擦的同时,新能安也希望引导行业从“低价内卷”转向“高质竞争”,加速劣质产能出清。

在收益模式创新方面。随着峰谷价差收益空间收窄,新能安率先探索“金融+技术”的复合收益模式;推出业内首个“容量逐年衰减险”的增值服务 ;同时通过残值评估与梯次利用协议,提升资产可融资性。这些创新工具有望破解储能“重资产、低流动性”的困局,激活存量资产的价值潜力。

在生态协同赋能上,新能安以“技术+资本+服务”的生态联盟为核心,构建覆盖开发、建设、运营、回收的闭环价值链。

image.png

例如,与头部企业联合开发智能微电网系统,通过动态响应算法优化储能充放电策略,提升系统收益;与金融机构共建“动态收益模型”,提升储能项目的现金流预测精度,降低融资成本;依托公司全球化体系,提供从安装调试到故障诊断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并通过数字化云平台实现运维响应效率提升。

03.

小结与彩蛋

新品将重磅亮相

以上三大方面的实践,本质是以技术标准化夯实资产根基、以金融工具创新拓宽收益边界、以生态协同释放系统价值。新能安旨在用这套可持续发展生态模式,打破传统设备商与运营商之间的壁垒,推动行业从“零和博弈”走向“共生共赢”。

2025年,储能行业正站在价值重构的临界点。唯有坚守长期主义,以技术突破夯实资产根基,以生态协同拓宽价值边界,才能在这场变革中赢得未来。

在文章的最后,放个彩蛋,4月10日,新能安将在北京发布重磅新品,感兴趣的朋友期待下。

image.png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