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变局2022:“新能源+”接棒“互联网+”

2022-02-08 17:50
锦缎
关注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过去三十年,锂电池从给手机供电到驱动汽车,其卓越的电化学潜力被一次次激发。如今新能源汽车已成为聚光灯下最靓的仔,然而新能源汽车并不是锂电池应用的终点,而是起点。

新年前后,总有人与我探讨锂电产业链2022年的投资策略,作为锂电的死多头,我们对于锂电仍然保持乐观,但观点的微调体现在:锂电的投资机会可能不局限于龙头白马的贝塔,而机会将外溢到“新能源+”,个股的选择优于赛道的下注。

“新能源+”是个什么意思?新能源+主要想表达新能源的热度仍然很高,但是主流公司已经被充分定价和完全研究,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陡增,而新能源(尤其是锂电)对整个产业链甚至商业世界的重塑正在发生,有望孕育更多的阿尔法机会。

2022年,我们也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这个方向(未来将有更多相关文章推出),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的是一个已经不容忽略的趋势——锂电破圈,即以锂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商业形态。

锂电池由于新能源车的大热而家喻户晓,但实际上这种轻便且性能强劲的二次电池,自面世以来就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从早期的数码产品到智能手机再到电动汽车,锂电池已经和我们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因此实际上新能源车仅仅是锂电池应用的一个分支,重头戏还在后面。

本文作为锂电化未来趋势的概述,将谈到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哪些领域正在“锂电化”;第二个是锂电池的渗透会带来哪些新机遇。此处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本文仅以锂电池为样本,随着电池技术在电化层面的突破,未来“新能源+”的载体将不仅仅是锂电池,而是多元小型化可充电电池百花齐放的新商业格局。

01锂电池“三级跳”

有必要先介绍下锂电池的发展历程。

可充电电池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已商业化应用的有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电池。其中锂电池是最晚产业化的,但却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取得极大的发展,现已在多个领域成功替代其他类型可充电电池,成为主导者,甚至正在替代传统能源。

翻开后来居上者的逆袭史,锂电池主要经历了三次跳跃。

1、数码产品奠定锂电池发展的根基

时间回到1991年,索尼公司率先实现锂电池量产,敲开了锂电池商业化的大门。当时索尼已经打造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电子产品王国,从随身听、录音机、摄像机到笔记本、手机,无所不包。刚上市的锂电池凭借体积小、质量轻、能力密度高、无记忆效应等优点,迅速在便携式数码产品上普及。

到1998年,松下推出了用于笔记本电脑的圆柱型锂离子电池,又打开了笔记本电脑的成长空间。在2000年左右,消费电子占到了锂电池需求的90%,其中功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占比高达75%。得益于便携数码产品的快速发展,锂电池的产业链开始形成。

图1:四种二次电池性能对比,资料来源:锦缎研究院整理

2、智能手机接棒

从2007年开始,作为消费电子主力的功能型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增量逐步放缓,其对锂电池的贡献开始下降。与此同时,2008年金融风暴又影响了人们的消费需求,锂电池的发展受到抑制。

这个时期,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开始陆续登上历史舞台,一方面大屏的智能手机逐渐取代功能机,另一方面平板电脑打开了新市场,销售火爆,锂电池重新回到快车道。

更重要的是,在智能机时代,由于电池的质量和容量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体验和选择,特别是平板电脑定位于移动办公、视频娱乐的综合需求,这就要求锂电池在设计上更加突出轻薄、长续航以及散热性能,锂电池的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

举个简单的例子,早期的数码产品和功能机,单台电子产品都是单个电芯,电池管理系统(BMS)是相对简单的,甚至还没有电池模组的概念。但平板电脑等智能产品一般采用2、3节电芯组装而成的电池模组,电池管理系统作为锂电池模组不可缺少的部件开始发展。

图2:国内智能手机成为消费电子主力,资料来源:工信部 而宁德时代的母公司ATL,正是依靠上面的两股春风成为一家消费锂电池隐形冠军。 3、汽车电动化浪潮

伴随数码产品和智能手机的成长,锂电池的性能不断提升,成本进一步下降,同时锂电池也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产业链体系,但真正让锂电池实现质变式飞跃的还是电动汽车。

第一,汽车要求动力电池能力密度更高、循环寿命更长、充放电能力更强。

第二,动力电池需要数量更多的电芯组成电池包,这对锂电池的一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工程制造能力是极限考验。

第三,讲到安全方面,动力电池需要管理更多电芯,电池管理系统的难度成倍增加,毕竟一个电芯出问题容易殃及整体。

最后,讲到电池成本,由于汽车的带电量更大,所需的电池材料成千上万倍地增长,产业规模效应带动电池成本快速下降。

过去十年,全球的锂电池厂商都投身到汽车锂电池,几乎所有资源都集中到了汽车领域,脱胎于ATL的CATL也站上了世界之巅。今天我们也有幸看到锂电池的技术和规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能量密度。2011年汽车锂电池能量仅有80Wh/kg,现在能量密度已超过了270Wh/kg,提升2倍之多,当年遥不可及的800公里续航得以实现。

电池成本。2011年汽车锂电池价格高达3800元/kWh,电动车的销售纯靠大额补贴拉动,今天这个价格已经降到700元/ kWh,电动车正进入到千家万户。

产业规模。2011年我国纯电动汽车销量尚不足1万辆,动力电池装机量几乎是消费电池锂电池的零头。再看现在,2021年我国纯电动汽车销量超过了200万辆,动力电池装机超过50GWh,已成为锂电池的需求主力。

图3:随着技术进步锂电池逐步成为二次电池的领导者,资料来源:申万研究

站在当下的时点,我们的目光应该不仅仅限于锂电池在消费电子和车上的应用,而应该看到随着锂电池被汽车锤炼后,脱胎换骨,锂电池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理应水到渠成。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