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再战充电桩:竞争升维后的困境与希冀

2020-04-25 10:29
角马能源
关注

但是,随着国家队重磅加码,行业窗口期将一定程度延长,行业格局再生变数。

“国网和南方电网的加入不会对现有的市场格局造成冲击。”特来电品牌部人士对「角马能源」表示。

事实上,特来电也在巩固自己的江湖地位。3月5日,特来电成功完成A轮融资计划,共获得来自国调基金、国新资本、鼎晖投资领衔投资的13.5亿元人民币的投资。

已经在充电桩行业摸爬滚打10多年,普天新能源(上海)总经理陈兵把这次新基建带来的热潮称作“第二次浪潮”。他指出,“不同于第一次跑马圈地的疯狂,现在包括资本和行业在内,都更加谨慎和理性。行业将偏重更加系统化规划,也将更多思考盈利问题。”

我国充电桩产业的发展起始于10年前,当年,国家发布《十城千辆新能源电动车推广计划》,国网最先从中嗅到商机,开始在充电桩领域有所布局。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基础设施发展(2015-2020)》等两份国家顶层设计文件出台,成为行业重要推动力量。

随后,大批玩家涌入充电桩行业。有数据显示,到2017年,国内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就高达千余家。

但充电桩行业本身属于重资产运营,前期投入规模大,回报周期长,资金运营压力大;同时,由于充电桩利用率低、营收方式单一,行业普遍面临亏损困境。

疯狂跑马圈地后,行业弊病尽显,僵尸桩的情况广受诟病,大批企业遭遇淘汰命运。“看起来性感,现实很骨干。”陈兵如此形容充电桩行业。

即使是行业领头羊,特来电盈利情况也存疑。2019年4月,于德翔为特锐德股东们写信称,旗下公司特来电2018年跨过盈亏平衡线,开始盈利。但有业内人士表示,对这一说法表示怀疑。

目前,充电运营商的盈利模式较为单一,主要现金流是电费差价+服务费。而现金流又受制于充电桩的利用率。

从细分领域来看,充电桩市场分为专用充电桩、个人充电桩和公共充电桩三个领域。

比较来看,专用充电桩主要针对公交、出租车等运营单位,充电桩利用率有保证,同时电量需求大,盈利情况比较乐观。

一位在北京地区从事充电桩建设和开发的人士向「角马能源」透露,“公交大巴一次就要充几百度电,再加上服务费,基本上稳赚不赔。”

再看私人桩,在充电桩中占比57.7%,但对充电桩运营商而言,盈利空间有限,更多是单次设备销售的利润。

公共充电桩是整个行业盈利难点,主要是利用率难以保证。根本原因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然较低。而企业为圈地,铺设大量充电桩。

此外,充电场站的利用率还受到诸多因素限制。特来电向「角马能源」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利用率较高的场站,除所在城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高外,还需要处在商业核心或交通枢纽,单位充电费不超过1.5元/度,免费停车不少于1小时等因素。

流量解药?

在背负沉重的资金包袱后,充电桩玩家也在改变策略。

3月12日,国网发起“寻找合伙人”活动,国网将寻求与个人充电桩、桩群用户、生产企业、场地方与资金方合作。同样,特来电的APP上也在推广类似性质的活动。

上述举措,在缓解资金压力之外,更是一场在数据层面的争夺战。

充电桩的价值远远超过充电功能,一端连着用户,一端连接电网,充电网络集合了能源、支付、汽车、用户等方方面面的大数据。在物理连接之外,更有在云端的数据连接和积累。

而在海量数据之上,可以改变单一盈利模式,通过增值服务或数据价值挖掘而实现变现,甚至营造出新生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