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深度 | 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市场预测

2018-08-29 08:02
来源: 亿欧网

近日,罗兰贝格发布《2018年全球电动汽车发展指数》,对世界主要电动汽车生产国家的技术进展、行业产值和市场规模进行了综合评定,并在此基础上对2020乃至2030年的动力电池以及电动汽车市场进行了预测,尤其是针对市场中存在的垄断性可能,为企业提供了强化供应能力的方针建议。

报告的主要观点是:

1、中国在2018年全球电动汽车发展指数中仍处于领先地位。尽管法国在技术层面位于前列,但中国在行业与市场层面仍保持领先。

2、中国在汽车和电池生产上的预计增长量巨大,领先地位进一步强化。

3、由于预计增长强劲并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电池制造商将采取更多措施保证原材料供应,加大对价值链上游的投入。

4、领先电池制造商将扩大主导优势,在与整车厂的谈判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5、为降低对电池制造商的依赖,整车厂可以做出以下两种战略选择:与供应链企业建立紧密的长期合作关系,就基础产量达成协议,并以可迅速调节产量的内部生产作为补充;帮助建立强劲的电池模块供应商网络,同时持续从市场上众多的电池制造商处进行采购。

以下亿欧智库对报告的详细内容进行解读:

中国电动汽车产值和市场规模占优

罗兰贝格发布的电动汽车由技术、行业、市场三个指标共同构成。其中,技术指本土车厂生产的汽车的技术发展现状,和全国性补贴项目对汽车发展的支持,具体则由面市的电动汽车的性能表现和国家科研补助来量化衡量;行业是指全国汽车产业带来的区域性价值,具体衡量指标包括电动汽车和电池的产量;市场则指全国电动汽车在汽车市场的份额和规模。

在以上指标基础上,罗兰贝格对七大汽车生产国进行比对。中国的综合表现处第一。庞大的产能和产能使中国电动汽车在行业产值和市场规模保持了高位增长。罗兰贝格认为政策对电池等行业的规范引导、外资股比限制的放开将促进行业产值持续高位增长,在2021年预测将实现684万辆的纯电动/混合动力汽车产量。市场方面,2017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新注册车辆中超过2%,高于同期其他国家。

受政府新能源补贴退坡影响,中国的资金投入力度远低于其他国家,且面市车型被认为属于中低端产品,技术指标的表现整体一般。报告指出,电动汽车有必要通过对标分析的方法,横向比较其他厂商的电动汽车性能和设计,尤其是在传动系统和能源储存方面,从而理解自身的市场的定位。

从数值表现来看,中美两国类似,但美国在推出高性能车型、加大科研资金方面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态度。

动力电池:不确定的寡头垄断市场

相比较指数本身,罗兰贝格对行业的判断和论述反而是更值得关注的:碳排放限制将持续推动电动汽车销量及市场占比的提高,据此,罗兰贝格预测,动力电池的需求预计将从2017年的74GWh增长到2030年的近1600GWh。在现有技术框架下,2021年LG化学、宁德时代和松下将继续保持其统治地位,分享75%的动力电池市场份额。

回顾中国本土,整车厂对上游的动力电池产业的垄断趋势的警惕,将促使他们积极去培植供应商来保证自己继续持有主动权。同时,锂电池技术的革新也有机会使本土出现新的挑战者。

根据高工产研和第一电动研究院等机构的统计数据,2017年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电池装机量已经占到国内市场四成以上,远远拉开其他竞争厂商,确有寡头垄断的趋势。但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电池市场实际上的不确定性极高,其中有两个代表性的例子:2016年,宁德时代的装机量仍低于比亚迪,但凭借三元锂技术在一年时间内就转而领先比亚迪一倍;2018年,在补贴退潮和资本寒冬的大背景下,董明珠加持光环下的珠海银隆和市场占有量一度第三的沃特玛却面临崩盘风险,伴随未来政策放开对本土电池业的保护,洗牌进一步加速。

亿欧智库认为,在这种不确定性下,后进者是有一些机会,但挑战难度很大,形成稳定的供货渠道需要有整车厂愿意承担质量风险与之绑定,因此在明确的电池发展路线下,突破关键性技术成为资本和下游愿意为本土挑战者加码的唯一通路。

加强供应链的议价权和控制权

在这个不稳定但趋于寡头垄断的市场中,电池制造商面临着较大的供应链风险。电池需求的增多引发了锂、钴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钴现货和碳酸锂在五年间的价格增长了300%以上。目前各电池厂主要开发高镍的正极材料(NCM811),该材料不仅具备更高能量密度,也减少钴和锂用量带来的成本压力(约20%~25%);同时,采用硅等先进的负极材料、引入干涂层、高速叠片等制造工艺也是提高性能和降低原材料价格依赖的技术层面的打法;此外,罗兰贝格认为,电池厂商应实施原材料和前驱体加工的上游一体化策略,全面集成的价格和供应对冲策略,涵盖从短期现货市场套期保值到冶炼项目大规模投资的所有潜在措施。目前主要的业内企业已经在整合和控制价值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合作方案,提高行业竞争力。

在产业链博弈的过程中,罗兰贝格也为整车厂提供了应对电池厂商控制力增强的战略选择:

1、与供应链上游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长期合作关系,就基础产量达成协议,并以可迅速调节产量的内部生产作为补充;

2、帮助建立强劲的电池模块供应商网络,同时持续从市场上众多的电池制造商处进行采购,营造上游市场的竞争环境;与电池厂商建立电池回收利用业务,提高能源效率。

在国内市场,相比较电动汽车厂商所可能遇到的掣肘,动力电池制造商遭受来自上下游的成本压力更大。保证上游原材料供应稳定、减少产品的原料成本占比、绑定几家汽车厂商以尽可能实现产能的有效利用,应是电池厂商在资本寒冬中最紧要的“三板斧”。

随着双积分政策执行和外资进入限制的放开,此前乘政策东风和保护壁垒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进入颠覆性的洗牌整合阶段,在不确定性极强的市场环境下,是要专注专业化减轻其他环节的成本,还是强调一体化保证供应链的稳定性,亿欧智库将持续关注新能源汽车的行业进展和研究性成果。

作者:李星宏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储能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