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储能商业化前夕 液流/铅碳/锂离子电池如何降成本?

2018-01-20 09:00
来源: 电池中国

2017年全球储能市场呈现“规模大、速度快、政策多、市场热”的特点。在各类储能技术中,电化学储能的发展速度最快,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和液流电池等技术的发展已进入快行道。据CNESA(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球电化学储能累计投运规模为2.9GW,年增长率为45%;2017年新增投运规模达0.9GW,全年已有超过130个项目投运。

首个国家级储能产业政策《储能指导意见》的发布则开启了中国储能行业身份地位、市场机制都更加明确的新篇章。但业内共识,目前我国大规模储能市场并未真正开始,成本问题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解决储能系统的成本问题,国内企业已取得了不少经验。

北京普能:创新商业模式 推动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商业化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目前已被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认定为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并进行应用推广的重点技术之一。北京普能世纪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商业化推广的公司,至今已在全球十几个国家安装投运50多个储能项目,累计安装容量超过20MW,安全稳定运行累计超过80万个小时。

北京普能总裁黄绵延认为,目前液流电池相较于锂离子电池、铅碳电池成本比较高,但优势是循环寿命长、环境友好。特别是通过回收该种电池的电解液,可节省40%的一次投资成本,减少项目初期投入。目前北京普能正建立全钒电解液租赁的新模式。“电解液可以完全回收,相当于客户仅买了电池的一部分;且将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一次投入成本分摊到20年的使用周期来看,还是很有成本优势的。”黄绵延说道。

双登集团:提升循环和倍率性能 助力铅碳电池储能又一春

目前,国内企业在铅碳电池方面的推进,也让人们看到了这种古老电池技术在储能方面焕发的新的活力。据双登集团北京慧峰聚能公司副总经理刘晓露透露,近期的铅价上升,使铅碳电池制造成本高企,应用成本压力较大。因此,在单体电池方面,双登集团正通过提升循环次数(在70%DOD基础上,循环次数提升20%,达到4800次以上)和倍率性能(特定场景突破0.25-0.3C),最终降低储能成本。

据了解,双登集团是通信后备电源领域的领军企业。生产应用于多种场景的电池,在通信后备、IDC数据中心、储能电站、交通动力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自2000年投身于新能源产品开发与应用以来,先后在国内外完成了近3000座各类型的新能源电站,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新能源电源系统建站服务。刘晓露表示,公司2018年的“小目标”是实现铅碳电池装机500MWh,锂电池装机300MWh。

峰谷源:综合两个方面降成本 锂离子电池储能应用大有可为

江苏峰谷源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是猛狮科技旗下控股子公司,是一家专业致力于光伏发电和风光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的高新科技企业。随着技术进步和国家对新能源应用和节能减排的高度重视,储能行业发展渐入佳境。2017年,由峰谷源储能承建的猛狮科技500MWh储能综合应用产业基地一期10MWh工程在陕西定边顺利开工。首期设计总体体量为5MW/10MWh,包含5MW双向储能变流器、10MWh磷酸铁锂储能介质、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等部件。

江苏峰谷源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强表示,近年来,在大规模的产能扩张下,锂离子电池成本不断下降,对储能产业的长远发展是个好事。但他也强调,“这个成本下降应包括包括两个方面,每kwh的成本和全寿命周期成本,因而要努力提升锂离子电池使用寿命。”

阳光三星:不能忽视系统集成技术在降成本方面的作用

阳光电源是一家专注于太阳能、风能、储能等新能源电源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全球化布局、帮助国内电池企业走向国外、完善售后服务体系、推广户用储能系统应用……过去的一年,阳光三星储能电源有限公司在储能应用领域火力全开。

在阳光三星总经理吴家貌看来,客户在关注储能系统的安全、可靠性的同时,考虑最多的是成本问题。而对于降成本问题,吴家貌见解独到,“系统集成技术至关重要,优异的系统设计可以帮助系统降低成本,比如合理设计系统中电池和PCS的配比。”

此外,电池中国网也了解到,不同场景对储能系统集成技术的挑战很大。一个项目通常有好几家不同设备企业参与,有PCS/BMS企业对电池不了解,导致不同系统部分的配合管理经常出现问题。因此,产业链企业的沟通对接,以及标准的尽快出台非常有必要。

储能产品、服务及技术路线等必须经历市场考验,行业才能有生命力。电池中国网了解到,一些储能技术初始投资成本较低,但是后期的重复投入增加,这样的投资收益实际很低;相反,一些技术前期投入较大,但属于一次性投资,这样的技术则具备较高的投资收益。而示范项目不仅可以推动多种储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也是各类储能电池成本的“试金石”。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企业对成本问题的探索,将助推储能产业更快实现商业化。

作者:曹武佳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储能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