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业储能的长期主义者,融和元储能否摆正资产与运营的天平
【摘要】在“双碳”目标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储能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技术迭代与市场重构。
2024年,工商业储能装机相对于2023年增幅超200%,然而,机遇与挑战始终并存,行业繁荣背后暗藏危机。
钠电虽被寄予“资源安全”的厚望,却在锂价暴跌后陷入“成本优势真空期”;工商业储能虽被视作虚拟电厂的基石,却因标准缺失与运营权争夺陷入“生态割裂”。
融和元储正面临着中国储能产业从政策红利迈向市场化生存的集体困境。
这一秉持长期主义的储能商,在技术路线博弈、资本压力与政策不确定性交织的赛道上,如何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布局?又能否摆正资产与运营的天平?
以下为正文:
01
全面开花的“慢性子”厂商
当低价快速抢占市场的“潮流”席卷新能源市场的每一个角落,有一位“慢性子”厂商拒绝豪赌,选择按照自己的节奏来。
成立于2019年的融和元储,聚焦研发、生产制造大规模储能系统集成产品、工商业储能产品、能源数字化产品、多技术路线储能产品,同时投资、开发及运营储能电站,为储能资产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增值服务。
公司工商业储能这一主赛道的核心业务逻辑就是峰谷套利的电力交易,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政策、不同场景有不同的要求,工商业储能系统运营程序极为复杂。
针对复杂的工商业储能需求,完全的定制化方案往往让厂商难以获得规模优势,而一味的套用“固定公式”往往因缺少灵活性而难以获得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由此,融和元储采取标准化产品与定制化方案相结合的竞争策略,在大众与小众的混合赛道中不断探索。
针对源网侧和工商业储能两大场景,融和元储分别推出了“融和·玄武”交直流一体化集装箱式液冷储能系统和“融和·天禄3.0 PLUS”工商业储能标准化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以上两款产品均搭载了314Ah高能量密度电芯,在大容量电芯和长时储能领域公司也开启了提前布局。
与此同时,在钠离子电池领域,公司于24年发布钠芯一体柜,并完成首个交付项目,开辟安全性和适应低温场景的新兴赛道。
自成立以来,公司运营资产规模超过3GWh,连续三年海内外系统集成榜TOP10,累计出货量达到8GWh。
“多点开花”给这位“年轻人”带来了更多选择的机会,然而,疯狂内卷的储能赛道很难靠业务“全”而吃得开。
相较于集中单一赛道的巨头而言,融和元储的资金与研发投入仍然有限,多赛道业务布局势必会分散各赛道的资源,若资金的投入难以跟上技术迭代的速度,稳住当前的地位或许并不容易。
储能行业坚守“长期主义”势必很艰难,融和元储或许要在长期布局和短期生存间做好权衡。
02
资产与运营的天平偏向何处
当前,储能行业的竞争已从设备制造转向资产运营能力,但国内企业普遍陷入“重销售、轻运营”的短期主义陷阱。
储能行业的内卷即价格战下的生存悖论。
当去年九月,业内震惊于沃橙新能源、美的科陆0.6元/Wh以下报价时,博时储能25年1月发布的105kW/215kWh工商业储能柜价格直接来到0.499元/Wh。
价格战的比拼需要强大的现金流支撑,而微薄的利润与不断迭代的研发成本进一步加剧现金流的压力。
当特斯拉储能营收暴增狂揽订单之时,大批初创企业已经陷入生存困局。
人们往往在早该拼价值的时代,陷入无止境的价格比拼,忽视了储能原来也是一种资产,一种需要运营的资产。
随着新能源基建的不断深化,复杂电网环境、运营环境与客户对需量管理等更高收益的要求,也对工商业储能产品的产品力、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无论是工商业储能集成设备商、EMS企业、投资商、开发商以及第三方专业运营商,都在“争夺”工商业储能项目的运营权。
融和元储等大批储能集成设备上正将业务向下游领域延申,形成设备+运营的商业模式。
与此同时,“软硬一体”也不是独属于主机厂的名词,而是推动储能市场持续进步的关键动力。
2021年,特斯拉推出了虚拟电厂实时交易和控制平台Autobidder,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储能系统的利用率和收益。
其负责人Rohan Ma在2023年公开透露,Autobidder管理的储能项目规模已经超过7GWh,而且为储能投资用户赚取了超过3.3亿美元的交易利润。
融和元储在研发先进储能硬件设备的同时,积极开发功能强大的储能软件平台,公司的“天禄智控”平台可以基于组合模型的负荷预测算法,小时为单元进行策略调整,整体可为客户提升约20%的收益。
同时还可通过AI算法自学习历史负荷数据并分析,帮助用户决策需求侧响应策略,为客户再增加额外20%的收益。
然而,做好虚拟电商与数据运营业务并非易事。
一方面,加强软件化建设需要较强的技术支撑,复杂的应用场景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厂商往往在数据获取层面就面临较大困难。
另一方面,融和元储作为设备商想要获得其他友商的项目运营权存在较大困难,公司又缺少庞大的出货量与自有资产规模支撑,难以实现一体化自主发展。
如何平衡设备资产与项目运营,已成为工商业储能下半场角逐的重中之重,融和元储仍需要平衡好天平的两端。
03
储能狂奔下的结构性矛盾
2024年,大型钠电工商储能项目在多地掀起水花。
众钠能源、融和元储、中钠储能、天津中电科等多家企业都推出了钠电工商业储能柜。
“五大六小、两网、两建”等大型电力央企中,已有八家加码布局钠电,包括国家能源、中国华电、中国大唐、国家电投、南方电网、中国能建、中国电建等。
当前,钠电工商业储能的场景多聚焦在工业园区、光储充一体化项目上,政府项目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从技术上看,融和元储曾表示,钠电切入储能面临与PCS配套的技术难点,对于系统集成商而言,由于钠电电压范围过低,没有可以适配钠电储能的逆变器。
与此同时,工商业储能项目可能因负荷曲线不匹配、设备稳定性不足等因素导致收益率不达预期。
从价格上看,钠电并不占优势。
根据高工储能统计,目前钠电池成本在0.55-0.7元/Wh之间,比锂电工商业储能设备每瓦时价格还高,而钠电工商储能成本至少要在1.5元/Wh才能实现盈利。
盈利难题之下,钠电工商储能项目大规模商业化仍需要一定时日。
从工商业储能整体来看,行业有着高度资本依赖性与高度政策依赖性,随着大大小小的集成商涌入工商业储能赛道,行业内卷程度进一步深化。
工商业储能演变成了系统集成商、居间人、资金方争抢业主的混乱局面,“狼多肉少”成为工商业储能的常态。
据CESA统计,24年上半年,国内工商业储能项目备案总数约4200个,而涉及工商储业务的系统集成商、居间人、资金方加起来高达7万家,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储能市场狂奔之下,结构性困境仍待化解。
04
尾声:在变革中寻找确定性
工商业储能的政策红利与钠电的技术变革为融和元储身提供了增长空间,但行业洗牌与技术路线的博弈同样也带来不确定性。
储能行业的终局属于“专业军”,未来,公司能走多远将取决于能否在技术创新、场景深耕与生态合作中建立护城河。
对于行业而言,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型已不可逆,中小企业要熬过这场长期主义淘汰赛,需要首先思考如何留在牌桌上。
原文标题 : 工商业储能的长期主义者,融和元储能否摆正资产与运营的天平
最新活动更多
-
4月25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新唐科技2025新品发布会
-
限时免费试用立即申请>> 东集技术AI工业扫描枪&A10DPM工业数据采集终端
-
即日-6.30免费下载>> 燧石技术“AI+热成像”的新能源安全预测性维护方案白皮书
-
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前沿洞察·2025中国新型储能应用蓝皮书
-
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2025锂电市场格局及未来研判蓝皮书
-
7.30-8.1预约参观>> 2025WAIE-光伏储能应用大会暨展览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