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水蓄能电站如何才能真正做到BIM设计
国内做蓄能的几大设计院基本都是BIM设计和出图,09年就有设计院开始实现,目前已经有较多抽蓄电站开始着手做数字化电站,就是数字孪生电站,但从目前投产电站的实际效果来看,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为什么BIM看似如此之多的优势摆在设计院面前,而且走过这些年,却很少有设计院能够实现真正的抽蓄电站BIM设计呢?
理想的BIM设计应该是这样一种模式:设计院内各专业(建筑、结构、机电、工艺专业)均在同一个模型上面协同工作,由建筑专业创建建筑模型,其它各专业在建筑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信息深化,进行各自的专业设计。设计结束后,向业主提供完整的、包含全专业设计内容的综合模型。这个模型里已经实现了可视化设计、协同设计、性能化分析、以及管线综合的相关内容。业主根据设计院提供的BIM模型,向施工及运维方向去延伸,以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BIM能力。
在CAD时代,建筑设计各个专业基本上是单打独斗的,很多设计院连二维CAD的协同设计都没有实现,企业没有一个统一的图层管理模板。在这样一个现状下,想实现BIM设计,就等于说要连续迈两道门槛,即单打独斗-协同工作-三维设计这两道坎。这样的一种跃进,对于我国设计院现有的工作模式来说,会是什么样一种挑战,不言而喻。而在迈坎的时候,是要求各个专业同时进步的,任何一个专业没有跟上,都会造成短板效应,拖垮整个团队。可见,BIM的协同性,是个双刃剑。这时需要设计企业的管理者对于技术升级有个持续的长期的投入,并且要有强势的管理目标。
根据我们的经验,采用BIM设计,各个专业的工作量相对于二维的CAD设计,有以下变化:
建筑:建模过程中,与二维CAD相比,工作量有较大增加,但在建模完成后,生成剖面图及立面图以及在门窗表统计等工作上的工作量会大大节约。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设计院中,建筑专业REVIT的使用率相对其它专业较高的实现情况。
结构:目前BIM在实现国内结构平法出图方面,支持得还不好。而如果要求把结构梁、板、柱内均建立钢筋模型,那么工作量会比CAD两维画图极大增加。
工艺及设备:与二维相比,BIM设计工作量也会极大增加,这主要体现在管线综合方面。因为在现有的体系中,设备专业的分配比例是基于二维设计来确定的。这时,室内管线综合的工作,是不完全的。在很大程度上,管线综合由施工企业现场进行深化。而在BIM设计中,管线综合工作需要在设计文件中得以全部实现。工作量会极大增加。
目前虽已实现三维设计,但这些成果并未流转至电站安装/运维/检修阶段,没有发挥其效能,应该通过数字化移交,实现3D下电站。通过三维设计,为电站数字化提供源头,实现信息“源到端”直连从根本上确保信息正确;通过PMI,将几何形状表达与技术信息表达合为一体,彻底抛弃二维图纸,提高信息获取效率;以工程BOM(Bill of Material,物料清单)为基础,创建维修BOM,根本上确保维修物料清单完备,维修思路清晰;数字化移交为电站数字化提供唯一数据源,是一切后续开发的起点及基础,它不是简单资料拷贝,必须深入电站工作流程及信息系统,实现私人定制。
一、实现3D下电站:技术信息,工艺信息、设备管理信息三维可视并集成,实现信息源到端的直连,彻底把人从“传话模式”中解放出来;
二、通过基于模型的作业指导书(Model Based Work Instruction,简称 MBI),实现“操作及正确,提高维护质量,降低维护成本;三、通过基于MBD全生命周期设备管理, 实现电站运营的数字化升级。
总之一句话,BIM设计,不光是设计人员的事,而是一件需要工程设计人员与IT支持人员共同来完成的系统工程。科学到最后是需要人文去浇灌的,你知道的越多你不知道的边界就越大,最后你要升维,从二维提高到更高一点高度,你就看到你的边界了,这个提高就是人文文化,境界的提高。不单只是技术能提高的。
原文标题 : 抽水蓄能电站如何才能真正做到BIM设计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1.30免费预约申请>>> 燧石技术-红外热成像系列产品试用活动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12月12日预约直播>> 友思特为新能源电池行业聚能的视觉与光电方案
-
即日—12.20点击申报>>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20立即参评>> 维科杯·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