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盐湖提锂两重性,不同站位的认知差

2021-12-08 19:33
阿尔法工场
关注

02 盐湖提锂势在必行

新能源替代是又一次工业革命,从小处着眼,是企业层面的竞争。大格局一面,是国家层面的博弈。

碳中和承载着人类持续发展的使命,新能源车是碳减少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在国家竞争的层面上,作为最终要的工业体系之一,汽车产业一直以来便承载着国家工业崛起的使命。

在中国政府的扶持下,中国锂电池行业的发展,从实现国产化的突破到成为全球霸主,完成了从政策扶持到市场竞争的转变,今天中国的锂电池四大材料,占据了全球50%以上的份额。

但在市场份额之外,却有一个短板——没有上游原材料的保证,下游即便积累再多优势也会面临卡脖子的境地。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迎来需求爆发之际,锂作为未来的“白色石油”,其战略重要性已基本成为全球共识,世界各国纷纷将锂列入战略资源。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锂消费国,对锂资源的掌控力却不容乐观。锂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达72%,近年来自澳洲进口锂矿比例均超过90%以上。

而替代方案则更无从谈起,钠离子等技术受材料所限,能量密度比的天花板很难突破;氢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不具备经济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锂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仍旧是最佳的动力电池技术。

想要维持锂电池的世界领头羊地位,对锂资源的开发势在必行。即便困难重重,盐湖提锂项目也必须上马。

制造业有一条规律,那便是需求倒逼产业技术升级。持续的资本投入,规模化量产有望大幅缩短认知过程。而其中的关键点,便在于提锂技术的发展。

03 吸附+膜法,提锂的金钥匙

盐湖提锂工艺包括前端卤水开采、中端富集分离,后端产品转化三个环节,工艺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中端富集分离环节。

由于国内各个盐湖之间组分差异很大,针对中国锂资源情况工艺选择,需要遵循因湖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

经过多年的工艺摸索,逐步形成了吸附法、沉淀法、萃取法、电渗析、纳滤、电化学等多工艺并举、一湖一策的格局,通过技术革新,来弥补盐湖自然禀赋的缺陷。

整体而言,中低镁锂比以沉淀法为主,高镁锂比主要采用吸附和膜分离法。本篇报告主要讲解这三种技术路径。

沉淀法原理是利用太阳能、风能将盐湖卤水自然蒸发浓缩,经脱硼、除钙、除镁去除杂质后,在母液中加入混合物沉淀剂或盐析剂,使锂以沉淀物的形式分离。其过程是多次添加化合物进行化学反应,再过滤得到锂产品。

根据加入的试剂不同,沉淀法分为碳酸盐沉淀法、铝酸盐沉淀法、硼镁与硼锂共沉淀法等,其中成熟商业化的,主要是碳酸盐沉淀法,其关键试剂是石灰(氢氧化钙)和纯碱(碳酸钠),前者能将镁离子分离,而后者能让锂离子以碳酸锂形式沉淀。

这个工艺的优点,是配套简单,资源消耗较少,成本低廉。缺点是需要的卤料品质优良,且阳光和风力俱佳,否则难以达到预期品质,此外,还有生产周期较长(需要12-18个月之久),产能弹性较差,一次性提锂存在困难的缺点。

符合条件的大多数位于南美三角的盐湖。国内沉淀法提锂的企业主要以西藏矿业为主,其坐拥的扎布耶盐湖锂资源禀赋,并不输于南美三角。

吸附法,是使用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多孔性固体吸附剂,选择性的将锂吸附在固体表面,从而实现液体混合物中不同组分的分离,之后用洗脱剂将锂离子洗脱而形成锂离子溶液,再加入碳酸钠后沉淀形成碳酸锂。

简单理解这个工艺的特点,相当于将铁屑和其他颗粒物都放入一杯水中,然后将磁铁投入,拉起后发现磁铁沾满了铁屑。

提取铁屑的关键是磁铁。同理,吸附法的关键便是吸附剂的选择。目前比较成熟的是氢氧化铝基锂吸附剂。其优点是可以处理镁含量较高的盐湖卤水。可用于镁锂比500以上、锂含量12.5g/L以上的盐湖。

根据我国资源分布情况,两大盐湖镁锂比均超过500,故此具备极其广阔的应用场景。

不得不提的是,盐湖股份与科大制造旗下的蓝科锂业。通过采用吸附提锂+膜分离浓缩的耦合技术,近三年产销量维持在万吨级以上,是国内盐湖提锂企业中碳酸锂出货量最高的公司。

2021年随着产线陆续投入使用,工业级碳酸锂成本端下行至3.4万元/吨,并且已经具备3万吨/年的碳酸锂产能。依托国内大规模的的盐湖资源,未来产能扩产可期。

此外,吸附法使得碳酸锂的生产周期缩短至4-9个月,大幅提升了产能利用率,已经具备市场竞争力。

但这个方法有个明显的缺点——耗费大量的水资源。

对于缺少淡水供给的西藏、青海地区,这是一个现实层面的挑战,基建、设备、运输、管道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大量的淡水使用会稀释原有卤料的浓度。目前,头部厂商均在尝试降低淡水使用量的技术方案。

膜分离产品主要应用于人居水处理、污水处理、市政供水、海水淡化、浓缩分离等应用领域。

在盐湖提锂应用的原理,就是当原料卤水通过纳滤膜时,锂、钠等一价离子透过膜,镁、钙等二价离子被纳滤膜隔离,从而实现了镁、锂离子分离的目的。

分离后得到低镁锂比的富锂卤水;随后反渗透膜通过分离低镁锂比的富锂卤水中的水和一价锂离子,形成富锂溶液,为后续提锂提供原料,最终得到电池级碳酸锂。

其过程可以理解为借助外力进行过滤,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于细沙筛选过程,先用粗网眼再用细网眼两遍筛制而得。

由于高矿化度、高盐度的盐湖卤水极易造成膜污染,一方面对膜的稳定性、耐酸碱性都提出了极高要求;另一方面纳滤膜、反渗透膜也成为提锂中重要耗材,盐湖提锂产能大增将为膜产业带来巨大的增量市场。

如何降低损耗率、提升膜材强度或是抗污染性仍是研发方向。

从产品分类来看,主要应用于盐湖的膜材料根据孔径范围可主要分为: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膜。

微滤、超滤膜基本可以国产化,但在反渗透膜及纳滤膜方面却严重依赖进口。三达膜、唯赛勃等国内企业与杜邦水处理(陶氏)、科氏、日本东丽、海德能、SUEZ(GE)等国际知名厂商直接竞争。

同上述企业相比,国内公司在资金规模、技术储备、行业经验以及品牌知名度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2019年唯赛勃8英寸反渗透膜的市场占有率仅3%。

此外,主要原材料同样存在着进口依存度较高的问题。

以唯赛勃为例,在主要原材料中无纺布、聚乙烯和聚砜主要进口自国外知名化工企业,三类主要原材料进口金额占原材料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9.93%、40.91%和43.20%。

但是,这种格局逐渐迎来了转机。

膜材料被列入当前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支持下,膜材料技术应用迎来快速发展。

随着技术逐渐成熟,膜材料及膜技术应用工艺的成本快速下降,使得膜材料分离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成为现实。

随着我国膜材料质量的不断提高和膜应用技术的不断成熟,成本优势使得进口替代趋势将日益显著,国产膜市场份额将不断增加。

04 结语

今年前三季度,世界各国新能源车产销两旺。中国、欧洲新能源车的渗透率甚至一度达到了20%,而每年全球汽车的销量在8000万辆以上,可想而知,新能源车的替代空间是多么的广阔。

未来长期来看,锂需求仍旧处于快速增长通道,叠加锂资源的战略地位,预计国内盐湖锂资源开发将加速。

据统计,国内盐湖提锂建成产能已达10万吨规模,盐湖提锂企业远期产能规划达到30万吨,未来有望占据全球锂供应的20%以上,成为全球锂供应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提锂赛道中,储量、技术、工艺方面的争夺异彩纷呈,淘汰、吞并时有发生。对于盐湖提锂的争议声音,也始终无法消弭。但这种争议,其实来自于层面站位不同,而产生的认知差异。

锂不得不提,但“石中榨油,沙里淘金”的生意,是否可持续,关键在于经济指标能否逐渐改善,这个过程,正是产业技术升级的作为空间。(作者:腾宇)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储能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