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多晶硅两大技术路线的世纪之争

2021-11-19 19:58
锦缎
关注

02

“一大一小”技术路线

【1】改良西门子法

对于光伏业内人士而言,西门子法是再熟悉不过了,这是目前国内外最普遍也是最成熟的方法。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数据,2019年全球多晶硅产量中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的占比高达97.8%;我国也类似,2020年国内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的多晶硅约占全国总产量的97.2%。

今天成熟的改良西门子法最早由德国西门子公司在1955年发明,在过去60多年中,业内参与者不停的对西门子法进行技术优化和提升,已经改良到了第三代。其优点已经非常突出。目前全球前十硅料生产企业的技术路线都以改良西门子法为主。

图6:全球前十硅料生产企业,资料来源:国信证券

纵观全球多晶硅的发展历史,基本上是和西门子法技术路线的技术进步同步的。

具体而言,还原炉的材料从石英玻璃发展到金属再到不锈钢,其内部的棒数也逐渐从1对棒、3对棒逐渐提升到48对棒以上的大型还原炉,还原炉产量已从1975年的单炉40吨/年,提升至现在600吨/年的水平。

多晶硅技术的进步已经和规模的扩大形成正向循环,收益规模大型化、技术优化,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单位产能投资成本大幅下降,多晶硅生产线投资成本从2008年千吨投资成本约为7亿元~10亿元降到现在的1亿元/千吨以下。

根据工业发展规律,未来随着规模产量的继续扩大,改良西门子法的竞争能力将会进一步强化,主流工艺地位进一步稳固。

图7:西门子法生产工艺,资料来源:《当代多晶硅产业发展概论》

【2】流化床法——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下面敲重点,讲讲最近备受关注的流化床法,其实长期关注光伏行业的人知道,西门子法的应于一直远大于流化床法。但并不新鲜的流化床法之所以又引起大家的注意源于协鑫,叠加光伏这个黄金赛道,其核心要义就是降低成本,所以每个更降本扯上关系的新技术势必都让市场很亢奋。

在我们长期关注的动力电池领域,也有类似的例子。今年年初,广汽就曾发布“石墨烯电池”表示具备6C快充能力,最快8分钟就能充电至80%,此举引来不少吃瓜群众围观。同样的例子还有特斯拉的4680圆柱电池,这还尚未量产,相关板块已经涨了一轮。

回到流化床法上,最早是美国联碳公司在1952年开发出将硅烷分解沉积在固定床上硅颗粒表面的技术,这也是流化床技术最早的雏形,数年之后,杜邦公司在1961年申请了使用三氯氢硅为原料在流化床内生产颗粒硅的专利,标志着流化床法正式面世。

同样师出名门,但流化床法的工业化之路异常艰辛,难有大为。西门子法经过多次技术迭代已然成为多晶硅企业的主菜,流化床法虽有进步,却难于大规模量产,长期作为配菜。

那么问题来了,流化床法比西门子法晚了6年,但对于60余年的时间跨度,可以说两者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为什么流化床法此前一直备受冷落?

图8:流化床法制备多晶硅技术的发展历程,资料来源:《当代多晶硅产业发展概论》,国金证券

1) 基本原理

流化床法的主要原理是将硅烷用氢气作为载体,像气流一样从流化床反应器底部注入,然后上升到中间加热区反应,因为有底部进料时候的气流源源不断的进入,可以让反应器内的籽晶沸腾起来,处于悬浮状态,注入的硅烷等原料和氢气在加热区发生反应,然后,随着反应的进行,硅逐渐沉积在悬浮状态的硅籽晶上,籽晶颗粒不断地生长,长大到足够重量的时候,硅颗粒沉降到反应器的底部,排出的就是颗粒硅。

图9:改良西门子法与流化床法核心设备对比,资料来源:《当代多晶硅产业发展概论》

2) 令人着迷的优势

相对改良西门子法,流化床法的最大优势主要体现在流化床反应器上。

其一,由于底部进料的气流存在,硅籽晶处在悬浮状态,可提供更大的反应面积,从而获得较高的反应效率,硅颗粒生长速度更快;同时,流化床反应器内是体和固体接触好,热能传递效率高,电耗自然就降下来了。能耗相对较低。在于参加反应的颗粒硅晶种表面积大,沉积速度(生长速度)大幅提高,故生产效率高,大大减少了能源消耗,降低了成本。

其二,从上图中可以看到,流化床反应器是上下加料,硅烷和氢气从底部注入,硅籽晶从顶部加料,生产的硅颗粒从底部排出,可以做到连续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其三,流化床法主要从硅烷作为原料,其反应的温度低,分解较为完全,使系统的尾气回收压力大为降低,约700摄氏度以下,而改良西门子法的反应温度高达1050摄氏度,单从这方面看,流化床法就比后者省电不少。

其四,流化床法的的副反应较少,可缩短尾气回收流程,减少投资成本。

其五,流化床法的产品就是颗粒硅,在下一加工环节就可以直接使用,可满足连续投料拉晶工艺的发展。不需要再像改良西门子法那样破碎。

讲了这么多,有人要坐不住了,你说流化床法这么多优点,处处盖过西门子法,为什么历史发展缓慢,且未来难有作为?我们的结论是,你的优势,也许就是你的劣势。

3) “致命”的劣势

不看好改良西门子法的投资者一般的观点就是,能耗大、副产物多,但是这些是可以通过技术改进,逐步改善的。

在能耗方面,多晶硅企业曾被戴上“高能耗”的帽子。今天多晶硅生产全流程综合电耗已经从2009年的200kwh/kg-Si降低至2020年的60kwh/kg-Si,降幅达到70%,有些头部企业甚至已经降到50kwh/kg-Si以下的水平,同时水耗则基本维持在67 kg/kg.Si左右。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老生常谈的电耗和水耗,能耗的综合考虑还需要加上蒸汽消耗。不同于改良西门子法的副产蒸汽用于发电,蒸汽单耗基本上已经下降到0,硅烷流化床法还会使用到蒸汽、天然气等,所以这部分有关蒸汽的25kg/kg.Si左右的能耗仅在生产颗粒硅的时候会产生,需要综合考虑进去,最后,综合能耗算下来,两种技术的能耗差距并不大。

在副产物方面,国内的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已经可以解决副产物处理问题,实现了物料的循环利用。有头部企业利用甲醇制氢改电制氢、硅粉降耗、余热回收制蒸汽、还原一键启动全过程控制等降耗减排措施,协同多晶硅还原智能控制平台,在高效生产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并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但是流化床法的短板还真不是三两下可以彻底解决的,毕竟流化床法也已经诞生了60年。

第一,成品纯度不高。前文讲到,流化床反应器内的硅颗粒是处在悬浮状态,底部不断有气流进入,“沸腾”的硅颗粒会不断冲击反应器内壁,长时间运作下,容易使反应器内部受到腐蚀,常用的金属材料会给反应体系带入大量的金属污染,降低产品纯度。

光是这一点,就让流化床法的企业够忙活一阵了。

一些企业也在研究使用石墨、碳化硅等材质作为反应器内衬或涂覆在金属壁面上,利用其高硬度、不会带入金属杂质等优势,杜绝此环节的金属污染,但这会带来增加投资成本。实际上,在西门子法和流化床法面世后的初期,当时多晶硅市场需求主要为半导体行业用电子级多晶硅,流化床法因为纯度达不到甚至一点机会都没有。

第二,是第一点的延伸,反应器内壁不断受到冲击,容易带来内壁沉积硅粉,造成沾污,甚至造成喷嘴等关键部位堵塞,进而使进气不均匀,不利于反应。在内壁沉积严重的情况下,仍然需要被迫停车进行清理,甚至诱发反应器内壁的破裂。

结果就是目前流化床内件的寿命只有半年到一年,跟还原炉超过20年的寿命比起来简直是快消品。举个不是特别恰当的例子,这就像你去买车,你是选动力一般,但不容易坏的,还是选推背感十足,却动不动要换零件的车。

第三,流化床对安全性的要求很高。硅烷易燃、易爆的突出特点和安全隐患,限制了硅烷流化床法的推广使用。

从发展历程上来看,上世纪70年代,美国联合碳化合物公司,德州仪器公司等又开始对流化床生产工艺进行研究,尤其是美国Ethyl公司(现为Sunedison)于1984年建厂生产电子级颗粒硅,但由于纯度、成本等问题,产能也未能进一步放大。直到21世纪初,随着光伏多晶硅需求的迅速增大,流化床法开始兴起,但是至今未成规模。

流化床法见证了半导体和光伏的光辉岁月,却毫无参与感可言。

一言以蔽之,理论的成本低和工业生产完全是两码事。比如电池最好的一定是氢燃料电池,但工业生产不具备经济性,流化床法的经历过往倒有点类似氢燃料电池,但是至今没有成为主流,氢燃料电池作为锂电池的补充,而氢能作为“终极能源”也是默默的当光伏、风电的备用能源。

虽然流化床法无法成为主流,但是颗粒硅凭借粒径优势,不需要破碎可直接使用,能填补硅块间的空隙提高坩埚装填量,提高拉晶产出,可以作为改良西门子法的补充。

图10:西门子法和流化床法的优劣势比较,资料来源:亚洲硅业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回复,广发证券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储能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