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宁德时代前员工,打造出最强“弑父”者
导语:如果海辰能证明自己并非“宁德之影”,而是“下一代技术的定义者”,那么一切迎刃而解。
01 储能黑马
“宁德时代拟收购蔚来能源控股权、扩大能源版图”的传闻,在4月8日甚嚣尘上时,同样具有“宁德基因”的海辰储能,其港股上市进程也有了进展。
在当日公布整体协调人的两周前,海辰储能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春风得意马蹄疾。这匹储能黑马仅成立 6 年,出货量即跻身全球前三,仅次于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300014.SZ)。其营收也从2022年的36.15亿元激增至2024年的129.17亿,创下三年增长257%的奇迹。
海辰储能的爆发式增长,得益于三大关键因素:宁德基因、性价比优势,以及行业风口。
董事长吴祖钰及多位核心高管,在任职宁德时代(300750.SZ)期间,参与过多项电池专利研发。目前在公司董事会的四名执行董事中,三人曾任职宁德时代。
“宁德系”背景,使海辰在创业早期就“武装”了超越同业的技术经验和产业圈资源。
在价格上,海辰储能电芯价格从2022年的0.8元/Wh降至2024年的0.3元/Wh,降幅达62.5%,远快于宁德时代同期降幅(0.95元/Wh→0.5元/Wh)。
“技术同源+价格优势”的组合,无异于宁德优选 “平替”。海辰当然成为大客户为分散供应链风险的不二之选。
天时地利,又给了海辰巨量风口。
彼时宁德时代等巨头对储能市场关注较少,其储能业务营收占比仅为个位数。精准捕捉这一市场真空期,令海辰得以迅猛生长。
2022年,280Ah大容量储能电芯一度供不应求。海辰适时切入“一战成名”,当年电芯销量达3.3GWh。
同期,海辰又将目光投向储能需求旺盛的海外市场。拓展欧美、中东等地业务三年来,海外营收即从0增长到37亿元,占2024年收入近三成。
海辰储能ightsource bp签署合作协议
而今申报港股上市,标志着过往一路顺风顺水的海辰储能,即将步入第二个跃迁阶段,但挑战接踵而至。
对于这家250亿估值的独角兽来说,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礼,不是去港交所敲钟,而是走出一条属于它自己的路。
02 挑战高增长逻辑
有些挑战,是复杂且结构性的。它们正在冲击海辰未来能否延续过往高增长的底层逻辑。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技术路线与知识产权纷争的风险。
海辰核心产品技术路径,与老东家宁德时代高度重叠。其主打的280Ah磷酸铁锂大电芯,与宁德时代2018年的产品几乎一致;并且,海辰在2024年推出的314Ah电芯及钠离子电池,各项参数也与宁德时代同期发布的“乾坤电池”颇为相似。
这样一来,不仅海辰被市场质疑技术独立性,更引发了宁德时代的法律行动。
海辰在IPO招股书中特别强调了“技术自主”,试图摆脱与宁德时代的关联。但招股书同时披露,在吴祖钰等高管均与宁德时代签有竞业限制的情况下,吴祖钰因招募前同事被仲裁认定违约,已于2023年9月通过其妻子、海辰储能前法定代表人林秀华,向宁德时代赔付违约金100万元。
尽管宁德时代多次公开否认与海辰存在股权或技术关联,但双方在人才、专利上的纠葛昭然若揭,未来不排除出现更大范围的知识产权纠纷。
一旦宁德时代等竞争对手发起专利战,海辰的业务必然迎接海啸般的冲击。
另一方面,上市路径转变,亦反映出海辰财务压力与投资人的套现压力。
截至2024年末,公司向银行借款达93.37亿元,远超55.86亿元类现金资产;其财务成本在三年内也从2022年的6473万元增长超过5倍至2024的3.36亿元,进一步加剧资本退出的紧迫性。
成立至今,海辰储能共完成四轮合计80亿元融资,背后是超过50家投资机构的“豪赌”押注。
最近一轮融资后,公司估值高达250亿元人民币(约合35亿美元)。按此计算PE倍数高达87,尚未上市,已远高于同业“龙一”宁德时代和“龙二”亿纬锂能。
业内一直有消息称,部分海辰老股东正在抛售股份。而天使轮投资者更面临刚性退出节点——2019年至今即将6年,接近多数基金7年-10年的存续期上限。
而公司成立以来累计亏损超37亿元,直至2024年才勉强扭亏,无法通过分红实现回报,投资人将不得不依赖老股转让或IPO路径退出。
公司曾于2023年接受A股上市辅导,意图登陆科创板,可惜过程并不顺利。
2023年下半年,中国证监会收紧了储能企业上市标准,要求申请者具备行业龙头地位、稳定客户群和技术壁垒等硬指标。
彼时的海辰,虽然增速惊人但尚未连续盈利,且与宁德时代存在“剪不断的关系”,极容易在审查中遇到监管质询。
最终,海辰终止A股上市计划转而选择了审批周期更短、包容性更强的港交所。
有一级投资人认为,此前给予海辰储能高估值,是对“高增长+出海故事”有偏好,但现在看风险较大。若海辰钠电技术突破、海外扩张成功,市值有望进一步增长;若诉讼升级或海外政策生变,估值腰斩也不是不可能。
过往三年,海辰高增长的风口,来自海外。当前,公司近三成收入来自海外市场,且毛利率显著高于国内业务。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海外储能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供需失衡下,供应商产品议价能力较强。且海辰提供从电芯到系统的一体化方案,能获取更高溢价。
然而,这种高毛利恐怕难以长久维持。国内电池巨头正在加速出海,势必将国内价格战之卷,带到全球市场。
截至目前,已有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22家厂商在海外布局61个项目,规划产能合计726GWh。这势必导致全球储能客户有更多供应选择。海辰靠价格优势拿海外订单的“地理套利”,恐将抹平。
因此,海辰也在规划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建厂10GWh。
而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也让海辰及一干同业的未来变得捉摸不定。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要求储能项目电池本地化率超过40%,这意味着中国厂商若无法实现本土化生产,将在北美市场陷入劣势甚至被排除。但如果实施本土化,花重金建设的海外资产又有被制裁和冻结风险。
特别是在此刻日益白热化的全球“贸易战”背景下,若本地化项目受阻,“高增长叙事”中的北美市场拓展,不可避免受到挑战。
03 众神玩家,带来“地狱难度”
海外如此,国内则是另一种难法。
2024年中国锂离子储能电池有效产能超过1800GWh,总体产能利用率不足50%。但2025年初短短两个月内,又有13个省市公布了储能电池项目的开工或投产计划,新增产能超过332GWh。
“雪上加霜”的是,国内储能补贴等支持政策力度正在逐步减弱。部分地区电价机制调整,也严重影响用户侧储能经济性模型。
两相加持,储能电池价格,从2023年初的0.9元/Wh杀至2024年的0.3元/Wh。甚至有中小厂商报出比成本价低30%的“自杀式价格”,只为低价竞标、拿到订单。
头部玩家为了抢占份额,亦被迫跟进降价。业内数据表明,目前超过60%的储能企业出现亏损,有超3万家相关企业破产出局。
残酷竞赛中,具有产业链整合优势的巨头和背靠雄厚资本的国企,更能在价格战中存活。
这其中,有依托垂直一体化布局的宁德时代、比亚迪(002594.SZ/01211.HK)等,它们更有电芯成本优势; 亦有三峡集团、国电投等电力央企,通过合资或自建方式涉足电池制造和储能集成。
这些实力雄厚的“大腿”玩家的参与,令储能游戏更是“地狱级难度”。
在储能电芯毛利率下降至9.0%、两大新工厂产能利用率均下降至75%的情况下,海辰储能仍在国内“逆势扩张”。
公司计划募集资金新建产线,力争2026年将总设计年产能提升至100GWh以上。截至2024年底,海辰已建成厦门、重庆两大生产基地,设计产能约62GWh。
海城储能重庆生产线
对于海辰储能而言,不仅要与民营电池巨头掰手腕,还要直面“国家队”选手的冲击。一旦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动价格攻势,海辰的利润空间很可能再次被挤压。
从宁德时代“出走”的创业团队,到冲击港股的储能独角兽,海辰储能用五年时间书写了行业神话。
电池产业竞争中,过往的优胜逻辑,是强者恒强。海辰这匹“黑马”能在众神林立的奥林匹斯山里跑多远,取决于对手,更取决于天时。
但如果海辰能证明自己并非“宁德之影”,而是“下一代技术的定义者”,那么一切迎刃而解。(阿尔法工场Green)
原文标题 : 一群宁德时代前员工,打造出最强“弑父”者
最新活动更多
-
4月25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新唐科技2025新品发布会
-
限时免费试用立即申请>> 东集技术AI工业扫描枪&A10DPM工业数据采集终端
-
即日-6.30免费下载>> 燧石技术“AI+热成像”的新能源安全预测性维护方案白皮书
-
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前沿洞察·2025中国新型储能应用蓝皮书
-
免费下载立即下载>> 2025锂电市场格局及未来研判蓝皮书
-
7.30-8.1预约参观>> 2025WAIE-光伏储能应用大会暨展览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