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一天赚一个亿!储能龙头Q1净利润翻番

2025年一季度,比亚迪以营收1703.6亿元、净利润91.55亿元的亮眼数据,再次向全球展示了其在新能源领域的统治力。而在这份成绩单中,储能业务的崛起尤为引人注目——从沙漠到极地,从钠电池到智能生态,比亚迪正在书写全球能源转型的“中国剧本”。

在沙特广袤的沙漠中,比亚迪的15.1GWh储能项目正悄然改变中东能源格局。这里的高温与沙尘曾让无数储能设备折戟,但比亚迪的MC Cube-T魔方系统却以“刀片电池+电芯一体化”技术破解了难题,通过提升电芯体积占比,使其储能全生命周期成本进一步下降。

这一设计不仅让项目成为全球最大单体储能工程,更让比亚迪在沙特的市场份额取得突破。而在遥远的波兰,比亚迪的1.6GWh储能系统正在零下40℃的极寒中稳定运行,充放电效率超行业80%的平均水平。

从沙漠到雪原,比亚迪的“全气候适应力”正重新定义储能设备的全球标准。

这种标准输出不止于硬件。在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的3GWh光储项目中,比亚迪首次将中国的“光伏-储能-微电网”技术框架植入南美能源体系。当欧洲企业还在纠结本地化生产时,比亚迪已悄然完成从设备出口到技术范式输出的跨越。

如果说规模扩张是比亚迪的“面子”,那么钠离子电池的突破则是其“里子”。一季度发布的MC Cube-SIB储能系统,将钠电能量密度提升至160Wh/kg,循环寿命突破6000次,度电成本较锂电直降30%。

但比亚迪的野心不止于此。通过垂直整合模式,比亚迪将动力电池的蜂窝结构设计移植到储能电芯,抗冲击强度提升50%;自研IGBT芯片的供应率从60%提升至75%,让储能变流器摆脱了“卡脖子”风险。

结语

未来的能源战争,赢在技术深度,更赢在生态广度。比亚迪的储能系统从沙特沙漠到波兰的雪原上吞吐绿电,而匈牙利工厂用绿电锻造零碳电池……世界正在见证一场由中国企业主导的能源革命。这是中国智慧对全球治理的深度参与。

从产品输出到标准输出,从技术迭代到生态重构,储能业务的崛起,也助力比亚迪实现业绩的持续稳增。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