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倡议成立,两个项目签约落地!

2024-11-29 11:09
储能严究院
关注

针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行业面临的技术瓶颈突破难、转化率低、企业高端复合型人才匮乏、人才留存难以及研发投入大等痛点,珞珈论坛邀请来自“政产学研用金”不同领域的嘉宾展开深入探讨。  

©图源 / 武汉大学

来源 / 储能严究院

11 月 28 日,珞珈讲坛第 471 期盛大举行。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科技部原副部长李萌受邀发表主题演讲,主题聚焦新质生产力与有组织的科研。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院士出席并为其颁发珞珈讲坛纪念牌,副校长龚威主持演讲环节。

此次论坛还汇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余贻鑫,交通银行首席专家、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斌,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钟发平等嘉宾参与圆桌交流。

李萌理事长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中国AI的应用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走在了前面,新能源“新三样”也已经形成了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的态势。这样的成功经验就是基于科技人员、民营企业、央国企、政府的紧密配合才得以实现。    

针对还在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行业面临技术瓶颈突破难、转化率低、企业高端复合型人才匮乏、人才留存与吸引不易以及研发投入大且周期长等问题,论坛邀请了来自“政产学研用金”不同领域的嘉宾展开了深入探讨。  

余贻鑫院士与龚威副校长强调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应紧密结合国家与社会需求以加速成果转化。李萌理事长呼吁联合各方力量实现科技突破,并分享经验提供解决科研协同问题的思路。交银租赁董事长徐斌从金融视角出发,提出通过制度、组织与产品创新探索绿色转型,以金融助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并以储能产业为例详细阐述。

钟发平教授结合自身科研与成果转化经历指出,高校、企业与人才深度融合是储能领域发展的动力源泉,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模式可实现高校科研与企业实践的优势互补,促进人才、产业、资金、政策多向奔赴,为构建高效创新体系提供借鉴。

此次论坛上,成立仅半年的武汉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在产学研用合作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举行了两大代表性合作签约仪式。

首先是《数字化电池安全诊断与碳足迹管理技术研究与开发》联合攻关备忘录签约,合作方包括湖南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发改委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以及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

据了解,数字化电池安全诊断技术对提升新能源与储能安全等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合作各方将以政产学研融合的方式,在数字化电池安全诊断与预警、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管理、基于大模型的储能电站故障知识库和故障诊断系统、先进储能材料的智能设计与制备工艺优化、 储能电池碳足迹管理技术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合作。

随后,武汉大学碳中和研究院与深圳市人才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武汉大学碳中和研究院联合设立(深圳)研究中心的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及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随着两个项目的签约落地,相信能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双向奔赴,助力我国在新能源与碳中和领域的创新发展”,主持人龚威校长表示。  

当天下午,还召开了碳中和与大储能产业生态构建高端闭门会。与会嘉宾与领导围绕人才创新驱动发展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进一步探索企业高校人才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与实践路径。来自政产学研金服用各领域的二十家代表性单位,在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支持下,共同举行了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的成立倡议。

据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创始人钟发平教授介绍,创新联合体将聚焦储能行业的技术、人才、资金和资源需求,以有组织科研与集成创新,全要素赋能,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做大蛋糕,分享蛋糕”,为中国大储能产业生态建设、抱团出海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先试先行,建立样板。  

本期珞珈讲坛兼具高站位思考与“政产学研用金”交流碰撞,对推动有组织科研、集成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以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意义重大,有望催生更多交叉创新与融合发展新模式,为碳中和领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原文标题 : 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倡议成立,两个项目签约落地!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