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破纪录!6018米深井+158℃高温,中国“璇玑”系统挺进能源勘探禁区

2025-07-14 10:24
能源圈
关注

近日,我国能源勘探领域传来振奋人心的捷报。在某海域的作业现场,由中国海油旗下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璇玑”旋转导向钻井和随钻测井系统,以6018米完钻井深和158℃井温、单趟进尺2038.00米的惊人成绩,圆满完成任务,一举刷新了该系统自应用以来的深度与温度双项纪录。这不仅是一个数字的突破,更标志着我国自主旋转导向钻井技术正式迈入了极具挑战性的超深井作业领域,具备了与国际顶尖油服公司同台竞技的实力。

超深井作业堪称石油钻井领域的珠穆朗玛峰攀登,其难度超乎想象。钻头需要穿透数千米的地层,直面井底高达158摄氏度、压力超过120兆帕的极端高温高压环境,这种条件足以让常规电子元件失效、密封材料变形。同时,钻头还需在复杂多变的地质构造中穿行,例如薄如纸的储油层和不稳定的岩层,这对测井精度提出了极高要求。作业中钻具还常常遭遇难以预测的强振动环境,承受高扭矩、强冲击以及研磨性地层的剧烈磨损。此外,工程师们还需完成如同穿针引线般的复杂三维井眼轨迹控制,例如本次作业就需要在套管开窗后完成大位移水平钻进,水平位移达到3511米。这些难题如同道道天堑,长期制约着我国自主技术向地球深部进军。

那么,“璇玑”系统是如何突破这些极限的呢?其成功体现在多个关键方面。

核心技术的自主攻关是破局关键。面对导不准的难题,“璇玑”团队首创高动态状态最优估计处理算法,研发出全球首套融合垂直钻井功能的旋转导向仪,如同为钻头装上了精准的“导航大脑”,即使在复杂轨迹下也能精确命中地质靶点。针对地层“看不清”的挑战,他们首创斜向正交阵列天线测井方法,配合高速反演软件,有效消除了地层各向异性的干扰,大幅提升了复杂薄储层和不稳定构造的探测清晰度。为了解决深井通讯“传得慢、易受干扰”的问题,创新了湍流环境自适应电机高速摆动控制方法,研制出随钻钻井液压力波高速传输系统,保障了数千米深井与地面之间指令和数据的实时、可靠交互。

极致的可靠性和严苛的保障是成功的基石。“璇玑”系统高度精密复杂,挑战超深井意味着对可靠性的极致要求。项目团队精益求精,对112个质检点逐一核查,核心部件经历了长达48小时的高温高压等25项整机级极限测试。双压力传感器等创新设计,更是将信号解码成功率提升至99.6%。此外,“璇玑云”远程支持平台的运用,实现了1200公里外专家对井下工具状态的实时监测、动态预警和钻井参数的智能优化,为现场作业提供了全天候的智能护航。

“璇玑”系统成功挑战6000米超深井,意义非凡。它标志着我国在高端石油装备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重大跨越,彻底打破了国外技术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拿到了超深井作业的宝贵“入场券”。这不仅增强了我国自主开发深部油气资源的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也为中国高端能源技术装备“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璇玑”系统已构建起覆盖研发、制造、测试、作业支持的全流程技术体系,实现了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化的完美闭环,在全球累计作业已达2751井次,总进尺突破260万米,一次入井成功率高达95%,这些亮眼数据是其卓越性能和可靠性的有力证明。

向地球深部要资源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方向。6018米的深度和158℃的高温,对于“璇玑”系统而言,并非终点,而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中国自主创新的“璇玑”,正以其不断刷新的纪录,为“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的宏伟目标,注入澎湃不息的科技动力,带领我们向着更深的油气勘探禁区坚定迈进。

       原文标题 : 破纪录!6018米深井+158℃高温,中国“璇玑”系统挺进能源勘探禁区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