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资本 | 跌跌不休的煤炭市场,炼焦煤价格还能回到五年前么?

2025年盛夏的煤炭市场,正经历着近十年来最漫长的寒冬。当山西某大型焦煤矿的矿长看着堆积如山的库存,无奈地将原定增产计划搁置时,他或许在思考一个行业性命题:这个曾支撑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黑色黄金”,是否已彻底告别黄金时代?

数据显示,当前山西产主焦煤价格已跌至1200元/吨,较2020年同期(疫情前)的1500元/吨缩水20%,与2018年周期高点(2200元/吨)相比更是腰斩。这场持续五年的价格下行通道,不仅改写了行业竞争格局,更深刻影响着全球能源版图的重构。

图片

周期轮回:从“黄金十年”到产能过剩的阵痛

2015年前的煤炭黄金时代,日均产量不足1000万吨的行业尚能维持供需紧平衡。彼时,山西焦煤集团等龙头企业凭借资源垄断优势,将吨煤净利润维持在200元以上。

这种高歌猛进在2016年供给侧改革后达到顶峰——随着“276个工作日”制度的推行,全国原煤产量从2015年的37.5亿吨骤降至2016年的34.1亿吨,供需缺口瞬间扩大,动力煤价格从370元/吨飙升至740元/吨,炼焦煤更是在2018年创下2500元/吨的历史天价。

但繁荣背后,产能过剩的种子已然埋下。2016-2020年,全国累计退出煤炭产能近10亿吨,但同期晋陕蒙新四省区新增产能超8亿吨,行业集中度从38%提升至52%的同时,产能利用率却从70%降至65%。

这种结构性矛盾在2023年彻底爆发:全国原煤产量达47.6亿吨,进口量突破5亿吨,表观消费量却因钢铁、建材等下游行业萎缩而零增长。炼焦煤价格应声下跌,2024年山西产1/3焦煤均价跌至1100元/吨,较2021年高点腰斩。

图片

转型阵痛:绿色革命下的行业重构

面对环保与新能源的双重挤压,煤炭行业正经历着痛苦的转型。国家发改委2024年发布的《关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建成五大煤炭供应保障基地,煤矿智能化率要超过80%。

这种政策导向在龙头企业战略中得到充分体现:兖矿能源投资50亿元建设全球首个零碳矿区,中煤能源将50%的利润投入CCUS技术研发,山西焦煤则将传统洗煤厂改造为煤基新材料产业园。这些转型虽提升了行业壁垒,但也推高了生产成本——当前炼焦煤完全成本较五年前增加15%,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智能化浪潮带来的不仅是成本压力。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全国已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993个,煤矿机器人替代率达30%,但由此释放的10万余名矿工中,仅30%完成转岗培训。

这种结构性矛盾在山西尤为突出:全省煤矿从业人数从2015年的120万人降至2024年的78万人,但智能化岗位缺口仍达2.3万人。

更严峻的是,新能源的替代效应正在显现:2024年风光发电装机突破12亿千瓦,相当于替代1.8亿吨标煤,这对电力用煤形成持续挤压。

图片

2025年困局:价格博弈与供需新平衡

2025年的炼焦煤市场,正陷入“高库存、低需求、进口冲击”的死循环。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前五个月进口炼焦煤2.1亿吨,同比增长18%,其中澳煤占比提升至35%,其低硫、高粘结性特性挤压了国产煤市场份额。

国内方面,山西焦煤库存周转天数从30天延长至45天,内蒙古部分煤矿出现“以销定产”现象。价格方面,当前山西主焦煤价格已跌破1200元/吨,较2018年同期(2200元/吨)下跌45%,接近2015年周期底部水平。

但回到五年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从成本端看,当前90%的炼焦煤企业完全成本在800-1000元/吨,较2015年上涨30%,主要因安全环保投入增加及人工成本上升。需求端,钢铁行业“双碳”目标下,电炉钢占比提升至15%,每吨钢耗煤量减少150公斤,年需求减少约1.2亿吨。

更关键的是,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于2026年全面实施,这将推高中国焦煤出口成本,迫使企业转向高附加值产品。 

图片

破局之路:从“燃料”到“原料”的价值跃迁

在价格下行压力下,龙头企业正通过产业链延伸寻找新增长点。山西焦煤集团与宝武集团合作开发煤基碳纤维,产品附加值提升300%;中煤能源建成全球最大煤制烯烃基地,吨产品耗煤量较传统工艺下降40%。

这些探索印证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判断:到2030年,煤炭将从“燃料”向“原料+材料”转型,化工用煤占比将提升至25%。

技术创新成为突围关键兖矿能源在陕西榆林建设的全球首个煤制油-氢能耦合项目,每吨油品碳排放较传统工艺降低35%;山西汾西重工研发的井下5G智能巡检机器人,使万吨煤生产能耗下降22%。

资本市场对此作出积极回应:2024年煤炭板块研发投入强度达3.5%,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兖矿能源、中国神华等龙头企业的市盈率逆势回升至12倍。

图片

未来图景:在周期底部重塑竞争力

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回望,炼焦煤价格能否重返五年前,本质是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博弈的缩影。

短期看,700-800元/吨的价格区间将成为新常态,这既受制于全球能源转型大势,也受国内产能刚性约束。但长期而言,煤炭的价值将不再取决于价格高低,而在于能否在“双碳”目标中找到新定位——或是成为化工原料的“新贵”,或是转型为储能系统的“基石”。

这场转型注定伴随阵痛全球煤炭消费量预计在2025年达峰,中国作为最大消费国,需在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间寻找平衡点。

正如中国煤炭市场网副总裁李学刚所言:“煤炭行业的终极考验,不是能否回到过去的高价时代,而是能否在新时代建立不可替代的产业价值。”当山西的矿井开始为氢能储运系统输送原料,当内蒙古的煤化工园区飘出可降解塑料的清香,这场始于价格波动的行业变革,终将在价值重构中找到新生。

参考:雪球网《2025年煤炭供需行情》;证券时报网《价格跌破成本线,有煤矿开始减产!焦煤反弹行情有望持续》;搜狐网《-40%,创4年来新低,焦煤底部在哪里?|观大势 掘新机》;探索不《2025年煤炭价格走势预测:深度解析与展望》;今日头条《从投资者视角分析,2025年煤炭行业将呈现供需宽松格局延续、价格中枢下移但的特征》;华夏能源网《煤炭市场跌跌不休,炼焦煤价格回到五年前了吗?》

       原文标题 : 资本 | 跌跌不休的煤炭市场,炼焦煤价格还能回到五年前么?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