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停滞,这家储能新星面临“生死劫”
当资本退潮的寒意穿透产业,它正经历着创业以来的“至暗时刻”。
©图源 / DALL·E
文 / 楚浔 编辑 / 杨倩
来源 / 储能严究院
储能严究院
在这里读懂储能
储能行业资深投资人张凯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寻求融资的商业计划书。
"现在每周都能收到储能企业的求救信号,但我们的出手频率从2022年同期的每月1笔,降到现在的几乎为零。”张凯说。
这位投资人的话为2024年储能融资寒冬写下生动注脚——CNESA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新型储能领域融资事件同比锐减73%,融资金额平均缩水50%。
在这场寒流中,厦门和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和储能源")的处境尤为艰难。这家2021年底成立的储能系统集成商,自2023年6月完成Pre-A轮融资后,再未传出资本捷报。
据悉,该公司此前与中石油、中石化等就融资事宜展开磋商,原计划于2024年年中敲定相关协议并向市场披露,但最终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这与该公司创始人林卫星的“三步走”计划严重“脱轨”。他曾对外宣称,2023年第三季度将进行A轮融资,2024年3月继续融资,2027年前上市。
行业分析师王明指出:"在储能行业,融资间隔超过9个月意味着企业估值体系面临重构压力。和储的融资断流,实则是整个行业资本退潮的缩影。"
01激进的“代价”
作为一家小微储能集成商,和储能源的确光环等身:2024年成为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的44家民企之一,与宁德时代等共享荣誉,挤入这一储能顶流“朋友圈”;同年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创业伊始,林卫星并没有得到太多投资机构的青睐,天使融资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两名师兄。
作为特高压柔直技术专家,林卫星的创业本钱是其引以为傲的第三代储能技术——通过将电池管理单元细化到20节电芯,实现系统度电成本降低75%的突破。
直到2023年6月,这项源自特高压输电的技术迁移,才让峰和资本在的Pre-A轮为这名80后电力专家掏出数千万元的真金白银。
仔细观察和储能源融资前后的投资版图,其扩张步伐之激进更令人咋舌:
2022年7月签约佛山2740万锂电池储能项目;
2023年6月部署厦门48亿总部基地,拟耗资1000万改造厦门生产基地;
2023年8月签订宿迁20亿储能电站+PACK生产线,三条战线同步推进。
但现实远比蓝图复杂。
宿迁市2024年重大产业项目目录中未见其踪,反倒是2025年开年被实联新能源“截了胡”,后者位于宿迁的储能工厂新近开工,总规划储能4.4GWh,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超40亿元,将填补宿迁经开区在高效能电池领域的空白。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和储能源的市场表现:据企查查资料,2023年以来该公司仅3次中标记录,最大订单为3058万元的佛山宝塘项目,但在该电站总装机容量中占比不足3.3%。
林卫星"三年做到行业头部"的豪言,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显得愈发苍白。
CNESA统计显示,2024年储能系统招标价格已下行至0.6元/Wh,较2023年同期下降43%,行业平均毛利率压缩至8%以下。
业内人士透露,林卫星的储能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两大硬伤:其一,精细化管理系统推高初始投资成本,在价格血战中成为劣势;其二,外采电芯模式导致供应链议价能力薄弱,在2024年碳酸锂价格过山车行情中进退失据。也因此,和储能源曾尝试自建PACK工厂。
但这种"投资先行、市场后至"的模式,在2023年尚可借行业东风,但到2024年却成为致命软肋。
更严峻的是,竞争对手的技术迭代正在加速。奇点能源的"ALL in One"系统集成方案、精控能源的浸没式液冷技术,都在蚕食着和储的技术创新窗口期。
多重夹击之下,林卫星的"多电平柔性储能技术"杀手锏,在资本寒冬中似乎也毫无“用武之地”。
02资本“局中局”
林卫星曾判断,“储能有可能是继房地产之后,下一个拉动国民经济的火车头,体量甚至达到百万亿级”。
彼时他意气风发地踩在风口上,资本众星捧月:峰和资本串联起海辰储能的产业资源,国琛投资背后的盛发电力集团带来项目资源,麦格斯投资则嫁接伊戈尔电气的电气设备支持。
这本该是产投结合的典范,却在2024年遭遇系统性风险。
关键变量或许来自海辰储能,这一“独角兽”似乎停止了对和储能源的输血,而和储能源仍旧承担着海辰储能电芯出货渠道的角色。更微妙的是,峰和资本投资的另一家储能企业奇点能源,已在2023年完成3亿元C轮融资,传出筹备IPO的意图,资本的天平正在悄然倾斜。
这或许是资本的赛马机制使然:林卫星比奇点能源刘伟增创业晚三年,二者曾在特变电工共事,还联手申请了多项专利。随后又先后奔赴储能系统集成赛道的星辰大海,宛如双生花,如今命运也有着高度相似性,同在储能红海挣扎着等待“上岸”。但刘伟增无疑比林卫星胜算更大。
和储能源2023年员工仅13人,当年在手订单7000万元。
相较之下,2018年成立的奇点能源早早尝到了行业红利,体量是其数十倍,2023年员工超500人,估值高达50亿元,自2022年便启动上市,2023年营收高达30亿元,毛利润达1亿元。据悉其上市前还将融资一到两轮,主要布局大储与工商储,大储业是务绝对主力,需盯紧“五大六小”客户,工商储虽然盈利性好,但市场还未到爆发阶段。
不过,奇点能源同样受困于行业同质化严重、政策趋紧等因素,上市节奏不及预期。
左:林卫星;右:刘伟增
出于对储能赛道的长期看好,厦门市亦在这场储能博弈中押下重注,将和储能源从佛山"连根拔起"迁至厦门,与海辰储能比邻而居,背后是城市产业升级的宏大叙事:到2025年建成340GWh锂电池产能,剑指全球新能源电池制造高地。
但这座GDP超过8000亿的海滨城市,正面临新能源产业的"合肥悖论”,由于上下游产业协同不够紧密,引入蔚来汽车缔造传奇的合肥模式难以复制。
而对于和储能源而言,厦门提供的不仅是税收优惠和土地支持,更关键的是一张通往资本市场的"VIP通行证"。
但交易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仅有少数头部企业如海博思创、艾罗能源等冲刺IPO成功,已有20家储能企业终止IPO,监管层对"故事型"科创企业的审查日趋严格,这条上市捷径正在收窄。
03洗牌“进行时”
和储能源的困境折射出储能行业残酷的进化逻辑:2022以来年双碳政策催生的3万余家储能系统集成商,到2025年Q1死亡率超过30%。
当下,头部企业通过垂直整合构建护城河,宁德时代将储能系统毛利率维持在30%左右,阳光电源海外渠道优势凸显,储能赛道最终成为“神仙打架”的舞台,中小玩家生存空间则被极致压缩,二三线厂商进一步出清。
以储能电芯市场为例,据InfoLink统计,在大储市场,Top5由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海辰储能、比亚迪、中创新航把持,CR5市场份额超75%,市场进入高集中度阶段,小微玩家成长空间已十分有限。
资本市场的态度转变更具杀伤力,顶级投资机构的退场加剧行业恐慌。当财务投资者要求3年5倍回报,产业资本寻求战略协同,夹缝中的创业公司正在失血。
不过,面对困境,和储能源仍有几张底牌可打:其一,聚焦工商业储能细分市场,避开大储价格战红海;其二,借力股东电网资源,开发"台区储能"等创新模式;其三,技术降维转型,将柔直技术应用于光储充一体化项目。
但所有这些策略都需要同一个前提——续命资金。
在2025年资本寒冬依然延续,林卫星需要证明的不仅是技术可行性,更是商业模式的生存能力。或许正如某位投资人所说:"现在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熬得久。"
事实上,初创企业抗风险能力、资金链承压能力与巨头无法抗衡,已经有不少企业熬不住了,昔日连续融资三轮的青岛能蜂电气被列为被执行人,而更多倒下的企业则悄无声息。
当行业洗牌进入深水区,和储能源的命运早已超出企业个体范畴。
无论如何,在厦门的新能源蓝图上,在储能产业的进化史上,和储能源的兴衰都将成为值得铭记的微型样本——关于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碰撞,关于城市野心与产业规律的博弈,更关于一个狂飙时代如何回归理性。
(注:张凯为化名)
原文标题 : 融资停滞,这家储能新星面临“生死劫”
最新活动更多
-
限时免费点击下载>> 2024储能产业抢占制高点发展蓝皮书
-
3月6日预约直播>> 【线上直播】技术赋能,创新引领 - NX 助力电池储能企业高效创新
-
3月19-20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 工商业储能大会
-
3月19-20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5(第五届)储能技术与应用高峰论坛
-
3月19-20日立即报名>> OFweek 2025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大会
-
3月19-20日抢先报名>> OFweek 2025(第九届)动力电池产业年会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