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定调“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储能再迎“灵魂拷问”
文/王佐
编辑/杨倩
来源/储能严究院
头图绘制/DALL·E
3月1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大力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主题文章。
全文中「新能源」出现17次,担当着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词与核心主角。
报道称,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9日下午就新能源技术与我国的能源安全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我们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在会上强调,我国风电、光伏等资源丰富,发展新能源潜力巨大。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新能源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基础,我国成为世界能源发展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推动者。
习近平还指出,要统筹好新能源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坚持规划先行、加强顶层设计、搞好统筹兼顾,注意处理好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全局与局部、政府与市场、能源开发和节约利用等关系,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电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刘吉臻也在会上就该问题进行讲解,提出工作建议。他的意见被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并进行了讨论。
虽然关于刘吉臻具体的言论在上述新闻稿中并没有记述,但对于新型储能的发展,这位权威专家一向持谨慎态度,他甚至曾在多种场合向过热的储能行业「泼冷水」。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2023年我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达到了约22.6GW/48.7GWh,同比暴涨超过260%,是“十三五”末期装机规模的近十倍。截至2023年年末,全国累计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已达到31.39GW/66.87GWh,平均储能时长为2.1小时。
“十四五”以来,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拉动超过1000亿元投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针对储能产业千军万马浩浩汤汤之势,2023年9月16日的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上,刘吉臻曾作《新型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的主题报告,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2022年全世界电化学储能的装机达到4500万千瓦,增长率达到80%,其中锂电池占主导地位。这个数字其实微不足道!其实是处于萌芽状态,尤其是在电力系统当中,在大规模新能源消纳的过程当中,新型储能基本上没有发挥显著作用,相当于弄了几个矿泉水桶装长江水。
储能不是万能的,将来的新型电力系统,即能源转型以后的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中储能要发挥作用,但是十分有限。“双碳”不是七手八脚把煤炭干掉,包括党中央也大力提倡,一定要把煤炭这篇大文章做好。
储能装在源侧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在需求侧应用要远远好于在网侧和源侧。
“风光配储”肯定不是一个正确的路径。
他甚至批判,“风光配储”是瞎胡闹,不仅成本高,而且大部分没有投入运营,连数据都调不出来。
(编者注: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截至2023年6月,在风光配储的政策导向下,我国以电源侧、电网侧为代表的大型储能占比约93%,以工商业储能为代表的用户侧储能占比仅7%。供给与真实需求之间或存在错配现象。)
他进一步抛出了连珠炮式质疑:“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包括沙戈荒滩等是不是一定要依赖于更大规模的新型储能?根本没有论证!投资多大?运营成本多高?”
他举例称,储能需要对症下药。例如,宁夏电某厂搞了1.24MW的飞轮储能,用来解决火电机组一次调频能力不足的问题,投入运行快2年,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扭亏为盈,而且短短3年就可以全部收回投资。
因此任何储能技术都必须考虑经济性、可靠性、高效灵活用电,核心还是要围绕低成本、高安全和规模化。
几天后,在2023年9月20日举行的第十届中国电力规划与发展论坛上,刘吉臻又对风电和光伏发电在保证供电方面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
他指出:“2022年,我国风电和光伏的总装机容量达到了7500万千瓦,总发电量为1.2万亿千瓦时。即便到了2030年,风能和太阳能的装机容量翻倍,也仅能额外提供大约1万亿千瓦时的电力。那时,我们还将面临约2万亿千瓦时的供电缺口。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此次会议上,多位与会专家认为,从确保供电安全和经济性的角度考虑,煤炭发电仍然是确保电力供应的压舱石。
更早些时候,在2023年6月发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论文《新型电力系统的内涵、特征及关键技术》中,刘吉臻深入探讨了新型电力系统的内涵与关键技术。
他明确指出,尽管新型电力系统倡导从以煤电为主导的确定性可控电源向不确定性随机的新能源发电转变,以及从高转动惯量系统向弱转动惯量系统、从被动单向调度到灵活智能主动支撑的构网型控制转型,但鉴于2022年国际能源危机的背景,煤电作为“压舱石”的角色依然不可或缺。
论文预见了未来新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将成为电力供应的主力,同时煤电将转型为保障供应和调节的关键电源。通过深度融合煤电和新能源,形成“风光水火储氢”一体化发展格局,同时推动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与分布式新能源电力的共存。
刘吉臻分析称,在我国,火电在电力装机结构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减碳压力巨大。截至2021年底,火电装机容量、发电量占比高达54.6%、60%。
不过,随着新能源电力占比持续提升,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安全性和稳定运行的问题,如电网结构更加复杂,电力系统电压和频率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新能源装机分布不均,东西部源荷不平衡现象加剧;电网对于大规模新能源的吸纳能力不足;终端消费的电气化水平及能效有待进一步提升等。
刘吉臻随后阐述了风光电源的发展将伴随功率调节、故障穿越等功能的增强,特别是结合混合储能技术的新能源场站将实现一次调频、快速功率控制和暂态参数优化。
其提出的新型电力系统以“源–网–荷–储”的协同关系为核心,结合先进的“云–大–物–移–智–链”技术,总结出了“多源互补、源网协同、供需互动、灵活智能”的电力系统框架。该系统将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
△来源:《新型电力系统的内涵、特征及关键技术》.刘吉臻等
刘吉臻表示,未来电力系统的发展将重点放在电压源型变流器和风光储构网型控制技术的推广,以及建立大型风光火储新能源基地,发展飞轮、锂电、超级电容等混合储能方式,实现单机、场站和电网的多级协同主动支撑能力,以应对故障的全过程暂态控制。
△来源:《新型电力系统的内涵、特征及关键技术》.刘吉臻等
刘吉臻还指明了合理配置风、光、水、火、储等不同电源形式的重要性,高比例新能源并网下挑战艰巨,需在六大关键技术领域发力,即:多源互补与灵活发电技术、电网友好型先进发电技术、新型用电方式与供需协同机制、新型电网结构与特高压输电技术、电网智能调度控制与安全防御、可平移负荷资源利用与储能等方面进行突破。
△来源:《新型电力系统的内涵、特征及关键技术》.刘吉臻等
其中,如下几个关键技术领域将成为破局焦点:分布式智能微电网、特高压输电技术、智能电网调度技术、主动电网防御体系、工商业用户大规模储能解决方案,以及多样化的新型储能技术路径等。
以储能技术为例,刘吉臻提出,推进百兆瓦级高性能长寿命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铅炭电池等电化学储能技术,以及压缩空气储能、液态金属电池、金属空气电池、氢(氨)储、热(冷)储等。
综合刘吉臻上述论述可以发现,在未来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有其一席之地,但绝非最重要的角色,甚至可能一开始的定位就出现了偏差,需要不断修正。这意味着,未来储能或将迎来政策调整。
风物长宜放眼量。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前行业过热的局面下,仍需综合考虑市场容量、行业需求、技术迭代、政策支持等多种因素,避免可能的市场泡沫,不要被赚快钱的动机蒙蔽,而是要寻求长期增长的最佳平衡点。
PROFILE
刘吉臻
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1951年生于山西岚县。
发电厂控制工程专家,主要从事火力发电和新能源电力系统控制研究,包括智能发电理论与技术、发电过程建模与控制、工业过程测控理论与技术等。
在发电厂自动化技术领域长期投入研究,名下专利超过180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以及其他省部级及以上奖项7项。
出版《新能源电力系统建模与控制》等5部学术著作。
曾任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院长(1998年6月-2001年1月)、华北电力大学校长(2001年1月-2016年11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2012年2月-2016年9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973计划“智能电网中大规模新能源电力安全高效利用基础研究”项目。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学部院士。
2023年起担任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原文标题 : 中央定调“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储能再迎“灵魂拷问”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0日火热报名中>>> 2024 智能家居出海论坛
-
即日-11.30免费预约申请>>> 燧石技术-红外热成像系列产品试用活动
-
即日-12.5立即观看>> 松下新能源中国布局:锂一次电池新品介绍
-
12月12日预约直播>> 友思特为新能源电池行业聚能的视觉与光电方案
-
即日—12.20点击申报>> 维科杯·OFweek 2024(第三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20立即参评>> 维科杯·OFweek 2024锂电行业年度评选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