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聚焦】中国电池产业需解创新之渴

“中国电池产业产能全球第一,但是单位产能利润却低于日本和韩国,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不在我们手中。”在6月6日至7日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孙世刚道出中国电池产业大而不强的现实。

孙世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苹果手机所使用的锂电池90%都在中国生产,但是中国处于价值链的下游,赚的钱是“小头”。用于电动汽车的动力与储能电池,也是类似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对动力与储能电池的需求非常大,但是目前国产电池的性能跟不上市场的发展速度。”孙世刚介绍,目前市场上高端电池主要来自日本和韩国,国产电池相对中低端。

孙世刚告诉记者,电池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非常多。中国虽然作为电池生产大国,却往往需要购买国外专利。例如磷酸铁锂电极材料在电池产业应用广泛,但是这种材料的专利是美国的。

“而且国内电池生产线上的装备基本都引自日本或韩国。我们使用别人的装备,怎么可能生产出比别人更好的产品?”孙世刚说,这些现状说明国内电池产业缺乏原始创新。

就动力与储能电池而言,在孙世刚看来,电动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对电池的稳定性、安全性、环保性等提出更高要求,这是电池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机遇。

此次香山科学会议的主题是“动力与储能电池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上海市科委研究员秦文波在会上介绍,实现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就需要很多技术创新。因为它要求从电池的设计、应用到回收,都考虑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日产LEAF电动汽车被称为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样板。”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张剑波介绍,LEAF电动汽车在电池的安全防护上进行了4层设计,因此自2010年上市至今未出现过一次安全事故。而且日产公司专门成立子公司,对电池的梯次利用进行研发。

孙世刚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对电池的研发主要集中在材料领域。这是因为电动汽车市场火起来后,吸引很多材料领域的研发人员进入电池领域,而从材料入手进行研发门槛相对较低。但要实现电池产业的长远发展,这是远远不够的。

“要面向未来市场研发出更好的电池体系,需要开展更多基础研究,从根本上认识电池系统,比如电池的工作机制和衰减机制到底是什么。”孙世刚说,中国电池产业要实现由大到强,必须沉下心来进行更多原始创新。

声明: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