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上半年储能十大事件,这件事别忽略了!

2025年上半年的储能行业,像一部高潮迭起的商业史诗——政策急转弯引发行业大地震,技术迭代速度超越摩尔定律,出海订单如雪片般飞来的同时,海外巨头却突然陨落。强制配储已然成为历史名词,电力现货市场即将全国铺开,随着500Ah+电芯集体爆发,储能行业终于褪去政策襁褓,在市场化的深水区中蹒跚学步。

维科网储能根据上半年发生的行业重磅新闻,梳理出“定义”上半年储能行情的十大标志性事件,记录这场从“政策驱动”向“市场化+技术驱动”转型的关键进程。

一、政策重构:告别“强制配储”,拥抱现货市场

1. 八部门联合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月)

2月17日,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首次从国家层面系统性规划储能制造业发展路径。方案明确提出“三化”目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求到2027年培育3-5家生态主导型企业,重点突破大容量电芯、长时储能、全生命周期安全等核心技术,并建立储能电池碳足迹认证体系。

这一文件为产业技术升级和产能优化提供了政策锚点,直接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在随后发布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6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等目标,进一步强化了储能的战略地位。

2. 136号文终结强制配储时代(2月)

2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明确规定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能源项目并网的前置条件。这标志着实施八年的强制配储政策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回溯2017年青海省首开强制配储先河,八年政策虽推动储能装机规模增长,但也催生了大量“花瓶储能”——仅为满足并网要求而建,实际利用率低下。据行业估算,2024年全国电化学储能平均利用指数仅为41%,近六成设备处于闲置。

3. 394号文推动全国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4月)

4月29日,《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办体改〔2025〕394号)重磅落地,要求2025年底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6月28日,南方区域(粤桂滇黔琼)率先启动连续结算试运行,覆盖22万市场主体,为储能参与电力交易铺平道路。

该政策同步推动分时电价机制改革突破:全国18省市调整工商业用户分时电价计价基础,输配电价等四项费用不再参与峰谷浮动,使电价波动更加明显。江苏率先实施的新政中,分时峰谷浮动项剔除上网环节线损费、输配电价等固定成本,真正释放电价弹性。

二、技术竞速:大电芯元年与多元技术爆发

4. 500+Ah储能大电芯量产元年开启(6月)

6月初,阳光电源宣布684Ah大电芯发布即量产;宁德时代紧随其后交付587Ah电芯;亿纬储能628Ah超大电芯Mr.Big批量交付。海辰储能587Ah、国轩高科588Ah等产品集体亮相,2025年成为当之无愧的“大电芯量产元年”。

与传统280Ah电芯相比,314Ah及以上电芯能减少30%电芯数量,大幅降低BMS复杂性和土地基建成本。2024年下半年以来,314Ah电芯快速取代280Ah成为市场主流,渗透率已达52%。

5. 全球最大全钒液流储能项目投运(7月)

7月初,新疆建成0.2GW/1GWh全钒液流储能电站,刷新全球最大规模记录。该项目兼具长时储能和高安全性优势,每千瓦时成本较2023年下降27%,为锂电路线提供重要补充。

液流电池作为非锂技术路线代表,在长时储能领域加速落地。奉贤星火基地全钒液流电池系统采购价已降至2.19~2.29元/Wh,逼近锂电池成本区间。中广核云南麻栗坡项目更创新采用“磷酸铁锂+全钒液流”混合储能方案,彰显技术融合趋势。

6. 多元技术融合项目密集落地(6月)

6月,华中首座“飞轮+锂电”混合调频电站正式投运,飞轮储能在秒级响应上的优势与锂电池的能量存储能力形成完美互补;中核集团同步推进压缩空气储能、光热储能等多技术应用;世界首例石灰岩地层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在陕西铜川开工。

这些项目标志着行业从单一技术路线走向协同解决方案,通过技术组合破解安全、时长、成本的多重约束。

三、市场变局:反内卷升级与出海模式进化

7. 储能“反内卷”升级至国家治理层面(6-7月)

6月27日,《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通过,明确禁止“以低于成本价销售商品”,直击行业痛点;7月1日中央财经委会议定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7月3日工信部召集14家光伏储能企业座谈,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政策组合拳效果显著。2025年上半年储能招标价格企稳,未再出现2024年0.417元/Wh的踩踏式降价。行业集中度同步提升,全球储能锂电池前十企业市占率从2024年的88%升至93%。

8. 美国储能龙头Powin破产警示出海风险(6月)

6月10日,全球第七大储能系统集成商Powin(美国)申请破产,这家曾位居全球前三的行业巨头轰然倒塌。其核心问题在于供应链深度绑定中国企业,在美国关税政策剧变(从加征125%到降至10%的剧烈波动)和本土认证体系压力下陷入困境。

此事为中国企业敲响警钟:海外市场对产品认证、售后、全生命周期追责要求极为严苛。部分国家实行15-20年产品终生追责制,追溯风险成本极高。

9. 工商业储能进入“百兆瓦时级”时代(上半年)

上半年多个超100MWh工商业储能项目并网:利星能湖南有色金属冶炼项目(20.7MW/120MWh)、国电投株冶项目(88MW/163.68MWh)等接连落地。驱动因素明确:全国18省推行“输配电价不参与浮动”的分时电价改革,显著提升经济性。

据中信建投预测,2025年全球工商业储能新增装机增速超40%,欧洲市场增速更将达60%以上,在补贴和动态电价推动下,IRR有望达到15%。

10. 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升级(上半年)

出海模式从单纯产品出口转向“技术标准+产能”输出:海博思创与欧洲Repono合作推进1.4GWh电网级项目;宁德时代赴港上市加速海外扩产;阿特斯在关税豁免期内加快储能出货。

中美关税博弈中出现新策略:阿特斯在签订储能合同时加入关税变化保护条款,华宝新能则提前储备适量库存,展现企业风险应对智慧。

趋势展望:三大主线重构行业格局

纵观2025上半年,储能行业在三大变革主线下完成蜕变:

1. 政策重构:强制配储终结→现货市场+技术标准主导(市场化)

2. 技术竞速:大电芯/液流电池/混合系统突破→长时储能+安全成焦点

3. 格局洗牌:国内淘汰低效产能→出海布局强化全球化竞争力

当新疆戈壁滩上的液流电池开始稳定输出1GWh电力,当珠三角工厂里的储能柜在现货市场中自主交易,当中国企业的587Ah电芯安装进欧洲电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产品的胜利,更是一个行业从政策襁褓走向市场化竞逐的真正成人礼。

下半年,电力现货市场运行效果、长时储能商业化进程、固态电池量产进展(如清陶能源10GWh项目)将成为新的观察窗口。唯一确定的是,储能的价值发现之路,才刚刚开始。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